基于金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LSPR)生物传感的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LSPR)与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组成、尺寸、形状、粒子间距和周围介质折射率等因素有关,可以有效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选择性、空间分辨率、可集成性,成为探测传感领域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论文第一部分研究了球状金纳米粒子大小对LSPR的影响。通过电解氯金酸在ITO玻璃上直接电沉积了平均粒径25nm-95nm的金纳米球,并用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光度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三种粒径(30nm、50nm、95nm)金纳米球周围介质折射率对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30nm金纳米球的灵敏度为74nm/RIU,50nm金纳米球的灵敏度为103nm/RIU,95nm金纳米球的灵敏度可达133nm/RIU。研究了球状金纳米粒子在吸附蛋白质分子后LSPR发生变化的规律,发现金纳米粒子的粒径越大,其灵敏度越高,证明金纳米LSPR性质与其尺寸有关。选取了两个体系,分别为Streptavidin/Biotin和m-IgG / goat anti-m-IgG体系,利用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来检测其LSPR带的红移,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论文的第二部分研究了聚集状的金纳米粒子对LSPR的影响。通过优化电沉积条件在ITO玻璃上电化学沉积了簇状金纳米粒子,并用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光度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簇状金纳米粒子在吸附蛋白质分子后LSPR发生变化的规律,研究了簇状金纳米周围介质折射率对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的影响,发现灵敏度可达158nm/RIU。实验证明金纳米LSPR性质与其形貌有关,可控聚集状金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采用Streptavidin/Biotin和m-IgG / goat anti-m-IgG体系,利用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来检测其LSPR带的红移,从而实现高灵敏度的传感,制备基于金纳米粒子的高灵敏LSPR生物传感器,拓宽LSPR生物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其他文献
纸媒的发展在新媒体时代正在遭受“纸媒困境”的冲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不仅是内容的融合,也是渠道的融合。作为占据一定话语权的权威性媒体,纸媒应该主动适应新媒
固-液界面相互作用对于电反应过程中的电荷产生、传导及交换等都有重要影响。实际电反应过程的电极表面总是存在枝晶、孔隙等不同于理想镜面的微纳分形破碎结构,其界面扩散、接触及摩擦等都会受表面张力等影响而偏离理想平行电场模型。传统界面分析方法难以实时监测分形结构固-液界面的状态变化,研究需要探寻新的界面分析表征方法。基于纳米增强摩擦电效应的纳米发电机近年来备受关注,其输出与界面接触及摩擦状态紧密相关。将分
学位
本论文对金粟兰科植物银线草的化学成份进行了研究。综合运用薄层色谱(TLC)、制备薄层色谱(PTLC)、硅胶柱色谱(CC)、凝胶(Sephadex LH-20)色谱、反相柱层析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等色谱分离方法,利用UV、IR、MS和NMR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其中有新化合物6个,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论文中还对金粟兰科植物银线草的化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八氰基金属盐[M(CN)8]3-/4-(M=W,Mo)为分子构筑单元的氰基桥联异核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磁性能,合成了七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八氰基桥联配位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