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研究表明,迁移现象在语言学习中普遍存在,句法迁移作为语言迁移的一种,开始受到研究者尤其是研究语言习得的学者们的关注。笔者在十多年英语教学实践中,收集到学生英语句子和短文写作中很多句法迁移实例。本文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分析,探讨汉语句法结构和规则对于英语写作的影响,重点集中于其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文章借鉴中介语、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理论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迁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几点启示。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句子和短文写作中,汉语句法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同时存在。英汉句法基本结构SVO的相似性和某些语义上的相似性使得汉语句法在英语写作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习得类似结构较为容易,而英汉思维和文化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句法结构差异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起到了阻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句子的形合与汉语句子的意合。遣词造句时英语经常要使用象征语义衔接的形态标记,比如应用各类关系词、连词和代词来表达特定的逻辑、句法关系;而汉语较少借助类似形式手段,主要凭借意义上的一致性来形成衔接和连贯。这种重形合和重意合的差异在学生的英语写作中表现为诸多缺少连接手段的流水句,及前后表达不一致的现象。2.英语的主谓结构和汉语的主题结构。由于语言类型差异,汉语允许主语隐现/缺损,英语语句中的主语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学生受汉语主题结构的影响,在英语句子中会出现省略主、宾、关系代词等类型的错误。3.英语的名词、介词优势与汉语的动词优势。英语是一种静态的语言,除使用动词外,也常用名词、介词表达动作意味,从而使句子层次更丰富,表达更多样化。而汉语中的动作都是依靠动词来表达的,较少使用名词,学生写作中过多使用动词,简单句堆砌,句子结构单调平乏,不善于借助名词和介词来表达动作意味,句式缺少变化。4.英语的非人称句、被动句和汉语的主动句。与汉语相比,英语倾向于运用非人称的、间接的口气将客观事实呈现在读者面前,较多地使用非人称句和被动句。学生对于物称表达和被动句难以熟练运用。除此之外,在学生的英语写作中还发现英语典型句型缺失的现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对于与母语差异很大或母语中无对应的表达,因为怕犯错误不敢尝试而采取了一种回避的策略,一方面较多使用自己熟悉的母语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竭力回避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为了促进汉语句法的正迁移,最大限度地避免负迁移的产生,教师可采取如下策略:1)采用英汉句法比较分析的手段,强化学生的句法意识,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句法的差异和相似之处。2)在写作教学中穿插句法训练。3)将读写结合起来,扩大英语语言量的输入。只有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多更深刻地了解英语的句法特点,进而学会运用。4)注重词汇教学。5)探究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和策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效的指导和及时反馈,鼓励学生逐步学会地道、多样化的英语表达。通过研究学生作文中的句法迁移现象,探讨迁移产生的原因,笔者希望本研究对于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的写作教学有所启示。如何在写作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手段来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是本次研究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希望本文对后续研究英语写作中句法迁移现象的研究者有所借鉴。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序言,介绍迁移的概念,写作的依据,当前的句法迁移研究状况和文章布局;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介绍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第三部分对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句法迁移现象进行了描写和分析,通过现象探讨原因;第四部分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关于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全文,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