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银发浪潮”的冲击,中国己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末报告可以看出,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12亿人,达到全国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8亿人,占总人数的10.1%。其中,大多数的老年人口生活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加之国家支持与社会保障资源提供不足,农村老年人养老缺乏保障,由此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每况日下,缓慢的技能反应逐步影响老年人的四肢灵活程度,头脑反应能力,迫使农村老年人放弃壮年时才能承受的劳作,慢慢的退出了劳动市场,由于工作的疏离,往常建立的社会关系也逐渐疏远,各种资源正逐渐流失,这些看似平常的点滴同样影响着农村老年人的情绪和心理,久而久之,对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都具有不良的影响。国内学者针对个体身体健康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在医学领域,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切入的较少,以社会支持作为主要探究因素的研究则更少。在近几年,人口学的诸多学者开始从全国范围去探究老年人话题,寻找解决老龄化危机的有效政策和方法,但是以农村老年人为探究对象的调查较少。本文整理分析了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将农村老年人作为研究主体,寻找社会支持与其存在的种种联系,分别从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两个角度进行剖析,把以往学者研究结果相矛盾的地方作为突破口,探讨有效地改善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对策和办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构建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从结论中分析农村老年人养老生活中的实际状况,旨在考察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诸多因素中,社会网络中出现的变量对其是否产生作用,和作用程度的大小。结果发现:农村老年人获得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非核心亲属和朋友对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发挥了的增益作用,正式社会支持在其中发挥着缓冲器效应。不同表现形式的社会支持之前也存在相互作用,既有挤入也存在挤出作用。然而从影响程度上来看,挤入作用显然强于挤出作用,由此表明正式社会支持的介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照料来源模式,农村养老仍然以子女供养为主,由此,正式社会支持的力度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