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出生后早期耳蜗前腹侧核主神经元的功能发育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有声世界。声音是动物了解外部世界变化,与同类互相交流,赖以生存的重要媒体。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内耳中阶内含柯蒂氏器,听觉感受器细胞毛细胞坐落在柯蒂氏器的基底膜上。毛细胞能够感受声波引起的基底膜振动,并将其转换为细胞的膜电位变化,后者引起毛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最后导致支配毛细胞的听神经发放神经冲动。这样,声学信号引起的液体振动在耳蜗内被转换成听神经的冲动发放而传到神经中枢。听神经包含传出和传入两个部分。听觉传入神经将信号从耳蜗传入神经中枢;听觉传出神经恰恰相反,它将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耳蜗。传入神经分为Ⅰ型和Ⅱ型神经元。Ⅱ型神经元为假单极细胞结构,不含髓鞘。Ⅰ型神经元为典型的双极细胞,它们被髓鞘所包裹。主要由Ⅰ型神经组成的听觉传入神经将来自于耳蜗毛细胞的信号传往同侧耳蜗核内的神经细胞,听觉中枢始于低位脑干的耳蜗核(cochlear nucleus,CN)。与耳蜗初级神经元相比,听觉中枢神经元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其形态与功能的多样性。通常将CN分为三个主要亚区,分别是前腹核(anteroventral cochlear nucleus,AVCN),后腹核(posteroventral cochlear nucleus,PVCN)与(dorsal cochlear nucleus,DCN)背核。其中每个亚区都有数种乃至数十种不同形态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功能特点和特定的解剖联系,提示它们在处理听觉信息方面起到不同作用。Ⅰ型传入神经将声音的物理特征转换成相应的神经冲动,按一定的时间、空间序列投射到低位脑干的特定神经元。听神经经耳蜗腹核的腹侧进入CN。在CN中含两种丛细胞,一种称之为球状丛细胞(spherical bushy cells,SBC),还有一种称之为球形丛细胞(globular bushy cells,GBC)。球状丛细胞主要分布在AVCN前区,该细胞的重要形态学特征就是听神经末梢与这些丛细胞之间形成的巨大海德氏终球且细胞与上橄榄复合体(superior olive complex, SOC)形成支配联系。球形丛细胞主要分布在AVCN后区。AVCN中这两类细胞就是与听神经Ⅰ型纤维直接发生突触联系的神经元。那么,就球状丛细胞和球形丛细胞究竟在信息加工在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还知之甚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听神经信息上行传递的第一级站点,此两种神经元功能将对整个听觉系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主要探讨新生SpragueDawley(SD)大鼠AVCN中球状丛细胞和球形细胞以及星形细胞的功能发育。已有研究认为,SD大鼠的听觉建立始于出生后第十二天。在本实验研究中,采用了年龄段5-21天的SD乳鼠进行脑干冠状切片,并在红外光差显微镜下进行脑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在膜片钳实验记录中,采用全细胞电流钳方式对AVCN部位神经元实施步阶方波刺激,依此判断神经元类别并分析动作电位,离线分析统计不同年龄段SD大鼠丛细胞的动作电位半峰宽。实验研究中还结合了免疫组化手段,从形态学上结合电生理学手段判断细胞类型。免疫组化采用生物胞素结合荧光染料CY3对记录细胞进行染色,在共聚焦纤维镜下观察并拍摄记录细胞形态。在完成神经元电流钳记录后,将仪器转换至电压钳记录微小自发放(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EPSCs),钳制电压为-60mv。采用软件MiniAnalysis分析微小自发放的10-90%上升时间(10-90%Risetime)和时间常数(Decay tau)。最终,根据记录结果统计分析丛细胞半峰宽、mEPSCs10-90%上升时间及mEPSCs时间常数随SD乳鼠年龄的变化,探讨AVCN及甚至整个听觉通路可塑性的机制。在AVCN中,共记录并分析了76个丛细胞,所有76个丛细胞散布在出生后5-21天这一年龄段。以SD乳鼠年龄为横坐标,对应丛细胞动作电位半峰宽为纵坐标,作出散点分布图。结果发现,动作电位半峰宽从出生后5天(P5)到12天(P12)程大幅减小的趋势,而在出生后12天到21天无明显变化趋势。将76个丛细胞的动作电位半峰宽分为P5-7、P8-12、P13-15、P16-21四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发现,除了P13-15与P16-21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年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76个丛细胞中,P7时间点记录了5个丛细胞的mEPSCs,P14记录了7个丛细胞,P21记录了2个丛细胞。分别比较了不同年龄SD乳鼠丛细胞mEPSCs10-90%上升时间均值和时间常数。P7年龄组的mEPSCs10-90%上升时间显著大于P14和P21年龄组(P<0.05),P14和P21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7年龄组mEPSCs时间常数显著大于P14和P21年龄组(P<0.05),P14和P21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在AVCN中一共记录并分析了30个星形细胞。P7记录到12个星形细胞,P14记录到11个星形细胞,P21记录到7个星形细胞。分别统计分析P7、P14、P21三个年龄组星形细胞动作电位的半峰宽和时间常数,发现各个年龄组间星形细胞的动作电位半峰宽和时间常数均有显著性差异。据此,本实验得出结论:耳蜗核前腹侧核中丛细胞的功能成熟先于听觉的建立,星形细胞的功能成熟是在听觉建立后完成的。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2008-2011年的气象环境因子和碳通量数据,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探讨了对碳通量影响很大但并不冗余的环境要素,模拟
摘 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英语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会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科学的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有利保证,分层次的课堂活动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教师是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的关键,有效的合作学习会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为学生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分层次课堂活动  在新课标理念的
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正努力从各个方面来解决,其中包括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的研究和开发。防御素(defensin)是抗菌肽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是一种生物体产生的
摘 要: 英语写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作为每次考试必考的内容,英语写作甚至关系到这个学生以后的发展前途,但是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培养。文章从分析农村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农村初中生英语写作习惯养成因素两个方面入手,总结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英语写作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写作习惯 培养方法  1.农村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作为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以太网成为工业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Modbus/TCP协议是工业以太网技术中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工业以太网实时性问题对工业控制系统的
摘 要: 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地方。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英语教学中要结合教材、教法、语言和文化背景各方面来挖掘美,让学生在鉴赏美、感受美、体验美运用美中提高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感。  关键词: 英语教学 鉴赏美 感受美 体验美  走进春天的原野,你感受到了叶的嫩绿,花的鲜艳,鸟的呢喃,你甚至会在自然之美中沉醉。走进英语,你可曾感受到英语之美?
鉴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能够产生多种胞外水解酶的能力,本文以黑曲霉FJ—008为出发菌株,研究报道了饲用复合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发酵工艺的优化、变株SL2—111产酸性蛋白
L-(+)-酒石酸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天然有机酸.主要生产方法除了从葡萄酒生产的副产品酒石中提取外,更多的是采用顺式环氧琥珀酸水解酶cis-epoxysuccinate hydrolase(ESH)或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