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某商业银行因一起类信贷业务违规案件遭到了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类信贷业务复杂冗长的交易流程开始浮出水面。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类信贷业务在我国野蛮生长,并迅速遍地开花,已然成为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重要的利润贡献点。其中的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金融风险被眼前的利益掩盖,各类风险交织并存、集中且高企,甚至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行业监管一直实行的是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应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分业监管模式,这种模式在当前金融行业混业经营日渐深化的趋势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类信贷业务领域形成了监管真空。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了解穿透式监管理论的起源,从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两个角度阐释穿透式监管的内涵,引申出对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实施穿透式监管所能实现的意义,列举国内国际范围内穿透式监管理论的实践情况。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穿透式监管视角对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行政处罚案例进行分析,穿透其交易结构、交易主体、业务风险和资产标的,并将案例分析结果推广运用到类信贷业务门类。列举历年监管政策措施及其效果,针对产生监管效果薄弱的原因,采用系统分析提出在现有监管框架下的穿透式监管建议和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监管体统的远期构想。在当前监管体制下,针对性地提出协调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职能、对资管产品登记备案信息实现共享、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广义货币政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类信贷业务的具体属性、向下穿透底层资产、向上穿透最终投资者、穿透核算整体杠杆水平、健全适应穿透式监管的体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资产管理产品统计监测框架、扩大计提和配置各类风险的风险资本等穿透式监管建议。但即便如此,仍然无法解决事后监管的本质问题。在充分认识到金融科技对目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巨大影响后,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监管体系,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开放性、去信任化、不可篡改性、匿名性等重要特征,切实解决类信贷业务中关于信用、真实信息披露、资金来源不清、去向不明等难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立金融领域区块链标准体系、加快通用平台建设和试点应用、审慎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链上与链下监管相结合等四点想法,意图促进区块链技术能够尽快、稳妥、充分应用于类信贷业务穿透式监管当中。相信基于区块链技术形成的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穿透式监管体系也必将伴随新金融形态的发展,促进资金自由流通的本质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