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左房传导速度的分布特征以及随电压变化的规律,旨在明确左房电压与传导速度的关系,为房颤消融靶点选择提供思路。方法:40例患者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术中通过冠状静脉窦远端起搏,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起搏周长=550~650ms)运用Carto3系统,Pen Ta Ray标测导管进行左房高密度激动及电压标测,构建左房电激动图、色阶图及电压图。根据左房不同结构、电压,分别将左房划分为六个结构区域(左房顶部、左房前壁、左房后壁、左房下壁、左房间隔部、左房二尖瓣部)及四个电压区域(小于0.5m V、0.5~1.0m V、1.0~1.5m V、大于1.5m V),通过计算两点之间沿着电激动扩步方向的距离与两点局部激动时间差的比值,分别计算上诉各区域的传导速度。同时计算不同患者各电压区域的平均传导速度及所对应的心房电压,进行回归曲线拟合,分析左房传导速度随左房电压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是否存在关键转折点。结果:40例患者中,11例患者由于不满足计算传导速度所需条件,最终纳入29例患者。总计计算两点之间的速度2783对,左房平均传导速度为(0.71±0.22)m/s(传导速度范围波动在在0.13~1.43m/s)。6个不同结构分区,左房顶部共取点444对,平均传导速度为(0.75±0.23)m/s;左房前壁共取点484对,平均传导速度为(0.74±0.25)m/s;左房后壁共取点480对,平均传导速度为(0.66±0.21)m/s;左房下壁共取点436对,平均传导速度为(0.74±0.22)m/s;左房间隔部共取点472对,平均传导速度为(0.68±0.21)m/s;左房二尖瓣部共取点462对,平均传导速度为(0.71±0.21)m/s。传导速度在左房不同结构区域不完全相同(P<0.05)。不同电压区域(小于0.5m V、0.5~1.0m V、1.0~1.5m V、大于1.5m V)计算局部传导速度分别取点590对,378对,226对,920对。传导速度分别为(0.44±0.14)m/s、(0.58±0.15)m/s、(0.82±0.17)m/s、(0.92±0.19)m/s。各电压区传导速度互不相同(P<0.01)。传导速度随左房电压的增长速度可分为三段。当电压<0.8m V,电压增加1.0m V,传导速度增加0.28m/s(P<0.05);当电压处于0.8~1.3m V,电压每增加1.0m V,传导速度增加0.53m/s(P<0.05);当电压>1.3m V,电压每增加1.0m V,传导速度增加0.05m/s(P<0.05)。结论:(1)与既往相似研究比较,左房平均传导速度测量数值相似。并且左房传导速度呈现出与心房部位相关的差异,其中左房间隔部、左房后壁呈现出更慢的传导速度;并且传导速度较慢的区域与低电压区易存在相似部位。(2)左房不同电压区域传导速度存在显著差异,左房传导速度随电压增长而变快。(3)左房传导速度随左房电压的变化呈现出先增加较快后增加减慢的趋势,大致可分为三段,转折点位于左房电压等于0.8m V及1.3m V处,传导速度缓慢的非低电压区域(双极电位振幅>0.5m V)存在房颤触发维持的锚点,可能成为房颤消融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