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村落保护的背景下,结合区域文化地理特征的传统村落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文化地理学的传统村落研究,将文化地理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相结合,相比于以往单一学科的研究,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加全面、直观地展示传统村落区域特点,研究不同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无论对传统村落保护还是新型乡村建设都有很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收集、田野调研、交叉对比、定量分析、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对鹤壁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展开研究。论文基于文化地理学对文化区、文化景观研究的方法,结合本人家乡所在地区,以鹤壁地区643个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村落空间形态进行文化区划分,进而对文化景观分异规律进行总结,然后对影响分异规律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鹤壁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异研究”对豫北乃至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区划研究进行了补充,充实了文化地理学在传统村落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对鹤壁市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和大量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出643个村落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建立起鹤壁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数据库;其次,将数据库的数据信息导入Arc GIS软件,了解数据信息的地理分布特征,完成村落空间形态各文化因子地理图册的绘制。确定以空间布局为主导文化因子,传统村落形成年代、组团关系、整体形态、民居院落布局作为辅助因子,叠加其他文化因子文化地理分布图,得出鹤壁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十大文化区;最后,对上述十个文化区进行基本概况、文化景观特征及典型村落特征解读,然后对文化区文化景观特征进行分异研究,从“平原文化区到山地文化区”、“低海拔文化区到高海拔文化区”、“沿河文化区到内陆文化区”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村落空间形态分异规律,并从各方面解读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本文的创新点一方面在于基于文化地理学理论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鹤壁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文化区的划分,填补了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研究在文化地理学研究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在于对鹤壁市文化区文化景观特征进行了分异研究,概括分异规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为鹤壁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和新型乡村规划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