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空间的逆向解析——以我国城市新中心区规划开发为例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y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关于新建城市中心区城市街道形态设计的文章,研究对象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角——城市街道空间。本文采用描述性理论分析与指导性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城中的三个典型城市新中心区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对道路红线宽度、道路断面形式、街道空间高宽比、围合度、建筑界面连续性等城市物质形态构成要素的分析,发现当前城市新中心区街道设计的问题与不足,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角度对街道空间形态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最后通过对于优秀规划实例的研究找到解决街道空间设计问题的办法。 这些问题反映出了许多城市新区建设中的基本思想、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不足,并且在其他层面的城市建设开发中多有体现,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出在哪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今后的城市开发与更新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少走弯路,保证城市公共街道空间的有序发展,这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建筑形态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形态的控制有利于保持城市形态的相对稳定。建筑形态的继承与创新一直都是建筑师所关注的话题,它不仅要求建筑师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
当代建筑作品中涌现出一种特殊的空间类型,这类空间通过按一定规则排布的构件形成系统组织的心理空间,从而引导人的行为。本文将这种构成方式符合格式塔理论中群化组合法则的
曲线面形态广泛存在于自然万物的形体特征之中,因而被人们称之为大自然构成的母形。作为自然世界的一分子,人类对于曲线、曲面形态具有天生的亲切感觉。这种具有柔美韵味与感情
21世纪是新的经济阶段,我国难处于一个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刻变革的时期,城市正面临和正在进行着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大变动和重新建
街巷空间是传统村落中存在的独特景观和肌理。它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还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记忆,是人们生活交往和活动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但当前我国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
古往今来,人们对统一、和谐的建成环境的追求从未停止。建筑与景观作为建成环境中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其二者的整合关系势必对建成环境的整体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然而近代以
商业步行街通常位于城市繁华的中心地段,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人们用于购物、交通、参与社会生活和交流信息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兴衰
当今商品市场已经从生产者导向转变为了消费者导向,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己不再只是满足生理需求,而需要同时满足其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是人精神上的和情感上的需求
本课题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出发,以整合设计作为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的契机,通过对建筑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多层次、多要素空间环境有机融合的研究,为建筑综合体更加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