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antasy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胖症是指因体内热量摄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重超常的病症。其中无明显内分泌病因可寻者称之为单纯性肥胖。近年中医界努力探索,总结出治疗本病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穴位埋线法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穴位埋线法对单纯性肥胖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优越性,揭示穴位埋线法对该病中枢、外周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的方法,复制肥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肥胖模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穴位埋线组、肥胖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观察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体脂含量等肥胖指标;疗程结束后,留取血清和下丘脑,从血清和下丘脑瘦素含量表达方面,采用放射免疫学,观察其血、脑瘦素含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及穴位埋线对其干预作用。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体脂、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大鼠,而下丘脑瘦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大鼠。治疗后肥胖大鼠多项指标均有所改善。(1)一般肥胖指标比较:针刺组与埋线组治疗前后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明显均降低(P<0.01):针刺组、埋线组与肥胖组体脂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针刺组与埋线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Lee’s指数针刺组疗效尤为突出,针刺组与埋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瘦素含量比较:对照组血清瘦素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下丘脑瘦素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针刺组和埋线组血清瘦素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回降(P<0.05),而下丘脑瘦素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埋线和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大鼠有效,为进一步阐明针灸治疗肥胖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而穴位埋线疗法由于具有疗效高、安全、简便、治疗次数少等特点,因此必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无铰旋翼直升机悬停时旋翼挥舞、摆振运动微分方程的分析研究,判断出旋翼桨叶气动弹性稳定性运动条件。通过多学科优化软件ISIGHT集成和不同优化方法及优化模型对
目的:分析股、桡、肱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600例需动脉采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股动脉采血组(股动脉组,120例),
<正> 由某些化学性气体吸入人体后引起化学性肺炎尚不多见.附属医院曾遇到一例因吸入SO2及SO3后所引起的化学性肺炎,特摘要报导如下. 患者男性,18岁,南昌市人,某肥料厂硫酸车
以厦门岛2000年至2010年的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Mono-window算法,在ENVI软件的支持下对厦门岛的地表温度进行了反演,得到了厦门岛10 a来地表温度分布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老年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EORA)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方法分析28例EORA、20例非老年发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NEORA)和60例中青年类风湿关节炎(MRA)三组患者临床特征和
为提高地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快速平息地震发生后现场的混乱情况,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科学、系统、高质量的决策,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及时有效,对我国地震灾害应急协同决策系统
随着松花江流域的点源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该流域哈尔滨段的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已成为主要污染物来源。为了考察不同用地类型面源污染物产出量,应用RS和GIS技术对该区
本文主要研究旋翼质量、气动及机械不平衡等内部环境引起的旋翼周期性的持续振动问题,介绍了旋翼生产和外场使用过程中为降低旋翼振动水平所进行的旋翼锥体与平衡调整的方法
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是近年发现的重要心血管疾病血清标记物。多项研究显示GDF-15水平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有密切关系,并可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