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荷、杉木人工林水文效应的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kri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严重,给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与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森林则通过其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以及土壤层发挥了良好的水文生态效益,在减轻洪涝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闽江上游的建瓯市东门牛坑垅设立了定位观测站,以木荷林地、杉木林地为研究对象,封山育林地、裸露地为对照,利用水量平衡法原理,建立径流小区,对其水文效应进行了为期二年的研究,较为系统的探讨了闽江上游木荷和杉木人工林穿透雨、茎流、林冠截留和降雨的关系;以及枯枝落叶层、地表径流、土壤蓄水等与降雨的关系等等,主要研究结果表明: 1.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在降雨量小于1mm时基本不产生林内穿透雨,降雨量大于1mm时,随着降雨量的逐渐增大,穿透雨量也在呈增大趋势,两者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在一次性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杉木林产生的穿透雨量大于术荷林。木荷林和杉小林的平均透流率分别是67.69%和79.69%。 2.木荷林地、杉木林地茎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大缓慢增加,两者呈直线相关性。根据同归方程分析得知:理论上木荷林和杉木林试验地分别在P>2.48mm和P>5.56mm时,才出现茎流。在一次性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木荷林产生的茎流量大于杉木林。木荷林地和杉木林地的平均茎流率分别是7.43%和2.07%。在整个观测期间,木荷林茎流量随降雨量的增加比杉木林试验地大。 3.木荷林地、杉木林地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增大,林冠截留量呈缓慢增加,最后趋于一个基本稳定的常数,即饱和截留量,木荷林和杉木林的饱和截留量分别是20mm和8mm。一般情况下,林冠截留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木荷林和杉木林的林冠截留率分别是21.41%和12.07%。在一次性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呈减小趋势。降雨越集中,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越小。 4.杉木林地中处理1、处理2和处理3的原状枯枝落叶层年截留量分别比术荷林地的增加16.55%、16.26%和21.17%,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对降雨截留效果要优于木荷人工林。两种林分处理3枯枝落叶层的截留量均显著大于处理1(P<0.05)。 5.对照地比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更容易产生地表径流,林地具有较好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作用。林地地表径流的产生主要是受降雨量的影响,而与降雨强度的关系不大。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之间呈现出极显著的非线性二次抛物线关系(P<0.01)。对照以及三种林地的年平均径流系数分别表现为对照地(30.93%)>封山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云南省凤庆县——位于滇西南山区,经济欠发达,城市面貌亟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得到重视的山地小城镇——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在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
本文对梨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别以13个杂交或自交梨组合的胚、翠冠梨的茎段、新高梨自交组培苗叶片为材料,实验研究了其相应的离体再生方式、培养条件及其
叶孔菌属(Phylloporia Murrill)隶属于担子菌门、锈革孔菌科,该属大部分种类寄生于活树或藤本的树干和枝条上,具有显著的寄主特异性,有的种类主要是以树液为营养,因此与树木形成
胞质分裂是细胞分裂的必经阶段。异常的胞质分裂是植物多倍性花粉或败育花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围绕高温处理对银灰杨花粉母细胞胞质分裂的影响,综合细胞生物学、分子
本文在对辽宁地区水生植物资源及其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以乡土种类雨久花、泽泻、慈姑、花蔺、香蒲、芦苇、菖蒲、泽芹、水芹、水毛茛、金鱼藻等近20种水生植物为试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