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3.0T磁共振DTI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ingy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探讨3.0T磁共振DTI成像技术在颈髓中应用的特点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正常颈髓中的应用,探讨正常颈髓的DTI各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分数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anisotropy FA)、平行于颈髓长轴、前后径和左右径本征值λ1、λ2、λ3特点;探讨颈髓扩散张量追踪纤维束成像特征。方法:选择21例健康志愿者,男12例,女9例,16~75岁,平均48岁。按年龄段平均分为30岁以下、31~60岁、61岁以上3组,每组7例。所有志愿者,主诉无身体不适,颈髓常规MRI显示无异常。采用GE EXCITEⅡ3.0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受检者颈椎行FSE序列矢状位T1WI、T2WI及轴位T2WI、DTI扫描。DTI扫描采用单次激励自旋回波EPI成像序列,首先对5例健康志愿者颈髓DTI进行预试验,以选择合适的扩散敏感梯度方向和扩散加权系数:其方法是固定DTI扫描层厚、采集矩阵、扫描视野及扫描范围等参数,分别选择扩散敏感梯度方向5、10、15、20、25和扩散加权系数(b值)600、1000、1500、2000、2500 s·mm-2进行颈髓横轴位DTI扫描,然后对比分析不同扩散方向、不同b值的DTI图像质量。根据预实验,选择扩散敏感梯度15个方向,b值为1000s·mm-2作为DTI最佳成像参数,扫描时间5min。扫描范围C1~C7水平。采用4通道NV-full颈部线圈。所有DTI数据采用GE functool 3.0软件进行后处理,用correct程序对DTI原始数据校正,以减少图像变形。选择C2-C3、C4-C5、C6-C7椎间盘对应脊髓层面进行分析,根据轴位b=0图、ADC图和FA图手动法设置感兴趣区,感兴趣区范围包括颈髓断面,分别记录ADC值、FA值、平行于颈髓长轴、前后径和左右径本征值λ1、λ2、λ3。采用手动法设置感兴趣区包括每一对神经根及同一层面脊髓断面,对所有受检者行颈髓及神经根神经纤维束追踪成像。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娇抵驹刚卟煌炅渥榧洹⒉煌彼杷郊涞钠骄鵄DC、FA、λ1、λ2、λ3值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1例健康志愿者颈髓ADC图、FA图、颈髓及其神经根纤维束成像显示良好,C2-C3、C4-C5、C6-C7椎间盘对应三个脊髓层面的ADC值(F=0.04,P>0.957)、FA值(F=0.56,P>0.576)、λ1值(F=1.02,P>0.368)、λ2值(F=0.77,P>0.468)及λ3值(F=0.15,P>0.859)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的ADC值(F=2.23,P=0.117)、FA值(F=0.11,P=0.899)、λ1值(F=1.33,P=0.288)、λ2值(F=0.11,P=0.901)、λ3值(F=1.86,P=0.185)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健康志愿者颈髓平均ADC值为(0.784±0.083)×10-3mm2/s、平均FA值为0.721±0.027、平均λ1、λ2、λ3值分别为(1.509±0.145)×10-3、(0.416±0.094)×10-3、(0.411±0.102)×10-3mm2/s。颈髓λ1值明显大于λ2、λ3值(P<0.05),λ2与λ3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DTI神经纤维束追踪成像能清晰显示颈髓及神经根纤维束结构。结论:健康人颈髓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呈上下方向的圆柱状扩散,ADC值和FA值是定量评价颈髓神经细胞水分子扩散的敏感指标,λ1、λ2、λ3值是定量评价颈髓水分子不同扩散方向的有用指标。神经纤维束成像能够无创性地直观显示颈髓及神经根纤维束结构。第二部分探讨3.0T磁共振DTI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脊髓型颈椎病不同受压程度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分数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平行于颈髓长轴、前后径和左右径本征值λ1、λ2、λ3变化特点;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成像特征。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84例(男48例,女36例,年龄16~78岁,平均47岁)作为实验组,根据T2WI显示颈髓有无受压、受压程度及信号改变,人为将所有患者分为A、B、C、D四个实验组,每组21例。A组为单纯硬膜囊受压,颈髓形态及信号正常;B组为颈髓轻度受压,受压颈髓信号正常;C组为颈髓受压,受压部位可疑高信号;D组为颈髓受压,受压部位明显高信号。采用GE EXCITEⅡ3.0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受检者颈椎行FSE序列矢状位T1WI、T2WI及轴位T2Wl、DTI扫描。DTI扫描采用单次激励自旋回波EPI成像序列,扩散敏感梯度方向选择15个,扩散加权系数(b值)选择1000s/mm2,扫描时间5min,扫描范围C1~C7水平。采用GE functool 3.0软件对DTI数据进行后处理。用correct程序对DTI原始数据校正,以减少图像变形。根据T2WI选择分析受压层面,根据轴位b=0图、ADC图和FA图确定测量感兴趣区。手动法设置感兴趣区10mm2置于T2WI可疑高信号区和高信号区,受压颈髓T2WI信号未改变者置于受压区域,分别记录ADC值、FA值、平行于颈髓长轴、前后径和左右径本征值λ1、λ2、λ3。对所有受检者行颈髓及神经根神经纤维束追踪重建。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本研究第一部分健康组为对照组,采用方差分析、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Newman-Keuls法)分析对照组与各实验组间及实验组间ADC、FA、λ1、λ2、λ3值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ADC图、FA图、λ1图、λ2图、λ3图及颈髓神经纤维束成像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移位改变。方差分析表明对照组与A、B、C、D四个实验组间的平均ADC值(F=32.84 P=0)、FA值(F=115.32 P=0)、λ1值(F=7.66 P=0)、λ2值(F=63.93 P=0)及λ3值(F=43.57 P=0)的总体均数不等。然后采用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Newman-Keuls法)表明,对照组与实验组A之间,ADC(Q=1.451,P>0.05)值、FA(Q=1.999,P>0.05)值、λ1(Q=1.137,P>0.05)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A的平均λ2、λ3值大于对照组λ2(Q=3.039,P<0.05)、λ3值(Q=2.982,P<0.05);对照组与B、C、D三个实验组之间,平均ADC、FA、λ1、λ2、λ3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评价脊髓型颈椎病的慢性颈髓损伤,ADC值和FA值是定量评价颈髓受压所致神经细胞破坏的敏感指标,λ1、λ2、λ3值能够定量评价受压颈髓扩散方向改变的程度。神经纤维束成像能够形象地显示颈髓神经纤维束受压变形情况。
其他文献
氮沉降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如植物生产力和组成)和地下特性(如土壤养分循环),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本研究以亚热带戴云山毛竹林为对象,设置N0(0kgN·hm-2·
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树干呼吸的时空变异性直接决定着全球碳库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然而,目前关于树干呼吸的时间变化特征,尤其是树干呼吸碳同位素组成
植硅体碳汇是草原碳汇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选取松嫩草原中禾本科群落、莎草科群落、菊科群落为对象,通过湿式灰化法提取植硅体,并通过碱溶分光光度法对植硅体碳量进行测定.根据
[目的]研究分析影响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二级预防措施;探讨他汀类药物对于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的作用及其机制;分析目前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用药和治疗措
坡向对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功能性状有显著影响.研究不同坡向上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功能性状有助于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以兰州地区狗娃花叶片为研
为明确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棉田水分、热量、盐分及产量的影响,在南疆绿洲棉区设置4种生物降解地膜(T1、T2、JF、BSF),以PE地膜为对照,分析了不同生物降解地膜对棉田保墒、增
为了解生物炭及调亏灌溉对大豆的影响,以大豆“开育1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利用盆栽栽培条件,研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B0(0 t·hm-2)、B1(6 t·hm-2)、B2(12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