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公司在华平面广告的符号学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erx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了Roland Barthes的符号学理论以及Tajfel和Turner的社会认同理论,对可口可乐公司在华平面广告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和中国社会身份认同变化进行了研究。   如今,广告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和品牌宣传工具。可口可乐公司作为世界第一品牌(以Interbrand公司的品牌价值计算),一贯重视广告宣传。同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企,也是第一批在中国做广告的跨国公司,在其进入中国市场的近30年里,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由于广告是具有商业功能和社会职能的传播手段,可口可乐在华的广告既可以反映其在华营销策略,也可以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鉴于此,作者拟从研究可口可乐的平面广告出发,探求可口可乐广告如何通过主题和符号的演变来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化,特别是终验证可口可乐在华广告是否反映了中国社会身份认同的变化。本文抽取的30个平面广告主要来自以下几家网站如谷歌、淘宝、可口可乐中国网站、中国可口可乐民间收藏俱乐部等。然后利用Excel工具,结合符号学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可口可乐在华广告能够反映中国社会身份认同的变化。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的前十几年的广告宣传基本上采用配上中文解说的美国电视广告版本,这种策略一直延用到1998年。随着中国民族饮料品牌的蓬勃发展,可口可乐的广告策略在1999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后在中国推出的电视广告,均选择在中国拍摄,由中国广告公司设计,邀请中国演员拍摄,并加入了明显的东方文化元素。这表明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身份认同感在中国已经逐渐丧失了吸引力,而中国身份认同感越来越受到热捧。30个平面广告的符号学研究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有所体现,广告内容证明很多外国公司已经开始结合中国社会现实走本土化路线。   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社会意义。不少学者已经对中国的广告中中西方文化价值观进行过比较研究,但对于在华中外公司广告如何体现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身份认同的变化方面的研究却为数不多。因此作者通过对可口可乐在华的平面广告这一独特视角,探索其如何反映了中国身份认同的变化。本文同时表明了一个国家社会身份认同变化对广告制作的重要性,希望本文能够帮助那些对中国市场感兴趣的本土和外国企业以及广告公司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从而制定相应的广告策略。
其他文献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之一。生态环境危机四伏,空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森林急剧减少,物种加速灭绝。因此,以表现人与自然,呼吁保护环境的“生态文学”渐成人
“电影式”这个标签最初作为一个批评术语最早出现在大约20世纪20年代,在讨论二十世纪的文学上已经是普遍的话题了。尽管电影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但是在电影和小说之间仍然有亲
通过全球贸易的最新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各国都在快速步入自由化贸易的局面。与此同时,韩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同时伴随着激烈的争论。   为了能够利用多边性和地方性
本文题为“从《1384至1425年伦敦英语》看中古英语后期正式文体中的多重否定句”,以中古英语后期多重否定处于衰退阶段以及正式文体较多采用多重否定这两个规律为着眼点,通过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优秀的英语经典影片的引进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这一现象我们无法视而不见。曾经风靡中国的美国大片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爱略特最具自传色彩的一部小说。结合她的自身经历和其独特的人本宗教来分析这部作品,不难发现在小说中所体现的和谐主题。它表达了乔治·爱略
词块是语言形式相对固定的多个词的组合,人们通常将其当作整体来记忆,并作为预制的模块储存在大脑中,这样就更有利于说话者提取使用。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词块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a frequently-discussed concept in linguistic research and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FLT). It means the ability of appropri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