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了Roland Barthes的符号学理论以及Tajfel和Turner的社会认同理论,对可口可乐公司在华平面广告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和中国社会身份认同变化进行了研究。
如今,广告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和品牌宣传工具。可口可乐公司作为世界第一品牌(以Interbrand公司的品牌价值计算),一贯重视广告宣传。同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企,也是第一批在中国做广告的跨国公司,在其进入中国市场的近30年里,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由于广告是具有商业功能和社会职能的传播手段,可口可乐在华的广告既可以反映其在华营销策略,也可以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鉴于此,作者拟从研究可口可乐的平面广告出发,探求可口可乐广告如何通过主题和符号的演变来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化,特别是终验证可口可乐在华广告是否反映了中国社会身份认同的变化。本文抽取的30个平面广告主要来自以下几家网站如谷歌、淘宝、可口可乐中国网站、中国可口可乐民间收藏俱乐部等。然后利用Excel工具,结合符号学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可口可乐在华广告能够反映中国社会身份认同的变化。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的前十几年的广告宣传基本上采用配上中文解说的美国电视广告版本,这种策略一直延用到1998年。随着中国民族饮料品牌的蓬勃发展,可口可乐的广告策略在1999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后在中国推出的电视广告,均选择在中国拍摄,由中国广告公司设计,邀请中国演员拍摄,并加入了明显的东方文化元素。这表明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身份认同感在中国已经逐渐丧失了吸引力,而中国身份认同感越来越受到热捧。30个平面广告的符号学研究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有所体现,广告内容证明很多外国公司已经开始结合中国社会现实走本土化路线。
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社会意义。不少学者已经对中国的广告中中西方文化价值观进行过比较研究,但对于在华中外公司广告如何体现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身份认同的变化方面的研究却为数不多。因此作者通过对可口可乐在华的平面广告这一独特视角,探索其如何反映了中国身份认同的变化。本文同时表明了一个国家社会身份认同变化对广告制作的重要性,希望本文能够帮助那些对中国市场感兴趣的本土和外国企业以及广告公司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从而制定相应的广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