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水稻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和氮素吸收利用状况;及不同水稻品种类型在不同肥水处理组合下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和差异。结果表明:
1.稻谷产量与施氮量间呈抛物线关系,且不同产量潜力品种的最适施氮量也不同。随施氮量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而每穗成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同时,穗部性状变差,收获指数也显著降低。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单位面积穗数受施氮量的影响较大,其次为每穗成粒数,千粒重相对较小。穗部性状中二次枝梗数受氮肥的影响最明显,然后是每穗颖花数,一次枝梗数和穗长受到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2.各品质指标中,氮肥对垩白率、垩白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蛋白质和食味值,对其他品质指标影响相对较小。随着施氮量增加,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糙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和食味值下降,而整精米率、胶稠度则与施氮量呈抛物线关系。
3.增加施氮量可提高茎蘖数,扩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干物质积累,而降低了水稻的比叶重。同时,增加施氮量还有利于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增大气孔导度,促进叶片的蒸腾,降低胞间CO2浓度,在较低的氮素水平下这些作用表现得更明显。但施氮量过多将会使有效分蘖期延迟,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下降,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速度加快,干物质积累速度变慢和积累量减少。
4.在齐穗期和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各器官的含氮率和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同时,茎叶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分配比例增大,而穗中的氮素分配比例减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DMPE)、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GPE)、氮素收获指数(NHI)和氮肥回收率(RE)与施氮量间为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各利用效率呈现下降趋势。
5.直立穗型品种氮素积累量较高,在高肥水条件下尤为明显,杂交稻在肥水较少的条件下比其他类型拥有更强的氮素吸收积累能力;杂交稻穗中的氮素分配比例均明显大于三个常规粳稻类型;在氮素的干物质生产效率上,半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品种高于直立穗型品种和杂交稻,而杂交稻和直立穗型品种的氮素收获指数较高,同时杂交稻比三个常规粳稻类型具有更高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施肥量减少或水分不足会使水稻植株含氮率和积累量下降,同时减肥控水下降程度会更大。对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来说增氮和控水分别表现为负效应和正效应,并存在负的耦合效应,对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来说,增氮、控水及耦合效应均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