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和水分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hu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水稻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和氮素吸收利用状况;及不同水稻品种类型在不同肥水处理组合下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和差异。结果表明: 1.稻谷产量与施氮量间呈抛物线关系,且不同产量潜力品种的最适施氮量也不同。随施氮量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而每穗成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同时,穗部性状变差,收获指数也显著降低。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单位面积穗数受施氮量的影响较大,其次为每穗成粒数,千粒重相对较小。穗部性状中二次枝梗数受氮肥的影响最明显,然后是每穗颖花数,一次枝梗数和穗长受到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2.各品质指标中,氮肥对垩白率、垩白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蛋白质和食味值,对其他品质指标影响相对较小。随着施氮量增加,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糙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和食味值下降,而整精米率、胶稠度则与施氮量呈抛物线关系。 3.增加施氮量可提高茎蘖数,扩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干物质积累,而降低了水稻的比叶重。同时,增加施氮量还有利于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增大气孔导度,促进叶片的蒸腾,降低胞间CO2浓度,在较低的氮素水平下这些作用表现得更明显。但施氮量过多将会使有效分蘖期延迟,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下降,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速度加快,干物质积累速度变慢和积累量减少。 4.在齐穗期和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各器官的含氮率和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同时,茎叶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分配比例增大,而穗中的氮素分配比例减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DMPE)、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GPE)、氮素收获指数(NHI)和氮肥回收率(RE)与施氮量间为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各利用效率呈现下降趋势。 5.直立穗型品种氮素积累量较高,在高肥水条件下尤为明显,杂交稻在肥水较少的条件下比其他类型拥有更强的氮素吸收积累能力;杂交稻穗中的氮素分配比例均明显大于三个常规粳稻类型;在氮素的干物质生产效率上,半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品种高于直立穗型品种和杂交稻,而杂交稻和直立穗型品种的氮素收获指数较高,同时杂交稻比三个常规粳稻类型具有更高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施肥量减少或水分不足会使水稻植株含氮率和积累量下降,同时减肥控水下降程度会更大。对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来说增氮和控水分别表现为负效应和正效应,并存在负的耦合效应,对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来说,增氮、控水及耦合效应均较小。
其他文献
本试验以粤糖60号宿根甘蔗为供试材料,在广西大学农学院宿根甘蔗种植试验基地进行宿根甘蔗膜下微喷的效应研究。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处理水平:不微喷不盖膜处理(A),微喷不盖膜处理(B),微喷盖光降解除草地膜(C),微喷盖普通黑色地膜(D)。本试验通过测定四个处理的土壤营养及水分指标、叶片营养及水分指标、甘蔗抗旱性生理指标、甘蔗叶片光合特性指标、甘蔗农艺及工艺性状指标等,来分析宿根甘蔗在不同微喷
为了解PP333(多效唑)和CC(氯化胆碱)单独和配合使用对玉米的生物学效应,为玉米的化学调控和PP333、CC的广泛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4个处理进行浸种对比试验:①蒸馏水(CK);②50mg·L~(-1)PP333;③300mg·L~(-1)CC;④50mg·L~(-1)PP333+300mg·L~(-1)CC。结果表明: (1)PP333和CC单独使用及配合
本文选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甜高粱新品种辽饲杂3号为试材,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和密度四个因素对甜高粱茎叶产量、子粒产量及汁液含糖量的影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现在育种技术的发展,可以使水稻在特定区域和/或栽培条件下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保证水稻的高产稳产,人们不再拘泥于温饱,而对稻米营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更多的育种家们希望培育出颗粒饱满,色泽洁白,米质油润、味道香甜,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等成分的优良品种。因此蛋白质和必需氨
茶树叶片中Mn含量施N>施P>施饼肥>CK;Zn含量施N<施P<施饼肥<施NP<CK。施磷或施氮引起叶片Cu含量降低;施磷叶片中B含量高于其它处理。施氮磷、施氮的茶树叶片净光合率高于施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