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江生态经济带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起着“统筹东中西、协同南北方”的战略地位,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汉江生态经济带被成为了国家级的发展战略,引起了高度重视。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上游生态环境良好但经济基础差,中下游经济实力雄厚但生态环境恶化,流域内空间发展不协调等。这些也是流域经济普遍存在的问题。签于此,如何促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解决流域内发展不协调问题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
研究思路。产业是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行为的纽带,本文以流域产业系统为视角探索汉江流域协同发展问题。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将流域产业发展过程看作一个具备耦合协同特征的复杂系统,以新发展理念为方向,从产业创新、产业协调、产业绿色、产业开放和产业共享五个维度构建汉江流域产业系统耦合协同度评价模型,分析产业发展具体不协同的根源,找到流域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的结合点(各城市内部均衡发展补齐短板,从而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流域内形成产业合作模式),探索汉江流域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从而提高经济带整体竞争力。
研究框架。首先,结合协同学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简析汉江流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分析得出依靠流域内产业自身发展不可能达到均衡有序发展,只有树立统一的发展目标,将目标内化为产业发展动力,才能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然后,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简要对产业系统协同发展驱动机制进行分析,构建汉江流域产业耦合协同度评价模型,分别从五要素效应分析、子系统耦合度分析、产业系统耦合协同度去测量流域产业系统耦合协同度,对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空间差异性及时间演变规律作了分析,得出空间上,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最高的城市可达0.96,而最低的城市仅有0.024;时间演变上,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达到最大值0.1619,但是仍处于失调衰退类;对于各个城市产业子系统而言,大部分处于过渡类。可见子系统产业协同度效果好于经济带整体,说明各个城市较注重自身的发展,经济带内未能形成很好的产业分工合作,因此,对于产业协同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基于结论总结从产业协同五因素去分析各个城市产业的补弱环节。最后,从汉江流域政策创新和具体产业发展措施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思路。产业是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行为的纽带,本文以流域产业系统为视角探索汉江流域协同发展问题。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将流域产业发展过程看作一个具备耦合协同特征的复杂系统,以新发展理念为方向,从产业创新、产业协调、产业绿色、产业开放和产业共享五个维度构建汉江流域产业系统耦合协同度评价模型,分析产业发展具体不协同的根源,找到流域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的结合点(各城市内部均衡发展补齐短板,从而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流域内形成产业合作模式),探索汉江流域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从而提高经济带整体竞争力。
研究框架。首先,结合协同学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简析汉江流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分析得出依靠流域内产业自身发展不可能达到均衡有序发展,只有树立统一的发展目标,将目标内化为产业发展动力,才能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然后,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简要对产业系统协同发展驱动机制进行分析,构建汉江流域产业耦合协同度评价模型,分别从五要素效应分析、子系统耦合度分析、产业系统耦合协同度去测量流域产业系统耦合协同度,对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空间差异性及时间演变规律作了分析,得出空间上,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最高的城市可达0.96,而最低的城市仅有0.024;时间演变上,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达到最大值0.1619,但是仍处于失调衰退类;对于各个城市产业子系统而言,大部分处于过渡类。可见子系统产业协同度效果好于经济带整体,说明各个城市较注重自身的发展,经济带内未能形成很好的产业分工合作,因此,对于产业协同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基于结论总结从产业协同五因素去分析各个城市产业的补弱环节。最后,从汉江流域政策创新和具体产业发展措施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