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让任何人都能成为世界的中心。随着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底层青年、边缘群体通过短视频来展示自己、表达自己。作为互联网的产物,“土味视频”是一种典型的网络亚文化现象,其带有独特的风格特征,并且对主导文化有着象征性的抵抗意义。因此,文章基于网络亚文化理论视域,通过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参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土味视频”的生成语境、创作概况和风格特征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尝试对其理性审视。“土味视频”之所以成为中国网络亚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有自己独特的生成语境。其生成离不开宽松融合的后现代文化环境,去中心化的个人表达取代了宏大叙事,差异性、地方性、多元化、流动性的网络空间为“土味视频”的孕育提供生存土壤,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发展和文化经济的繁荣更是助推“土味视频”走向繁荣。为了详细了解“土味视频”创作概貌,文章利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创作内容、创作方式和创作群体三个维度对“土味视频”进行抽样量化,来更客观、系统地掌握“土味视频”内容生产的整体情况。“土味视频”创作主题多元,画面简陋,情节狗血,动作夸张,有一定的数字技术加工。基于此,文章在网络亚文化理论的视域下对其进行特征的总结和分析。文章认为:在风格上,“土味视频”的“土味”是对精英阶层和主导文化进行反抗的一种仪式;在与主流文化和商业利益的关系上,“土味视频”与主导文化以及商业利益是一种融合共生的关系;在群体上,“土味视频”中的表演者和围观者并不是组织化的群体,而是后亚文化逻辑上的“新部落”;在审美上,“土味视频”是一种粗鄙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呈现。微观层面,“土味视频”已经成为边缘人群表达自我、建构自我的一个绝佳途径;宏观方面,“土味视频”不仅帮助底层边缘人群积累经济资本,助推乡村经济的振兴,还推动了城乡文化的认同,实现了跨圈层的文化交流。但是,“土味视频”的负面性也不容忽视,如群体刻奇倾向,消费主义陷阱和价值观驳杂,因此,要理性客观地看待“土味视频”这一亚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