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自20世纪以来,维生素D(Vitamin D,VD)一直被冠以“抗佝偻病因子”的著名称号,对维护骨骼健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许多研究结论[1]表明维生素D缺乏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发生发展中亦有重要作用。大血管并发症是T2DM患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和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其病理基础就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和颈动脉斑块(carotid plaque,CP)是监测全身AS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外关于血清维生素D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已有很多,但尚无统一结论。本研究主要针对中国老年T2DM患病人群,应用横断面研究进一步探索血清25羟维生素D3(serum 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与CIMT、CP形成率,尤其是斑块稳定性方面的相关性,为该患病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进一步探究、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126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被纳入研究,收集研究对象糖尿病病程、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lc,HbA1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ratio,NLR)等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3浓度,血清25(OH)D3水平<20.0ng/mL纳入缺乏组,≥20.0ng/mL纳入非缺乏组。多普勒超声评估CIMT水平、CP是否形成及其稳定性,其中强回声斑块系稳定斑块,等回声、低回声抑或混合回声斑块均系不稳定斑块。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维生素D缺乏及非缺乏组临床特征比较研究对象由126例个体组成,平均年龄为(69.08±6.89)岁,女71例,男55例。维生素D缺乏64例,维生素D非缺乏62例。探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研究对象占比66.7%,其中稳定斑块组48例,不稳定斑块组36例。25(OH)D3缺乏组患者年龄较大,SBP、HbA1c、LDL-C、NLR水平高于非缺乏组,HDL-C水平低于非缺乏组。同时CIMT、CP形成率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在两组间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三组间临床特征比较年龄、SBP、LDL-C、NLR、HbA1c、25(OH)D3在三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组间两两比较: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的年龄低于不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收缩压低于其余两组,不稳定斑块组的NLR高于无斑块组。而HbA1c、25(OH)D3、LDL-C在三组间任何两组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3.关于CIMT的影响因素分析经过Pearson相关因素分析,年龄、SBP、FBG、LDL-C、HbA1c和CIMT呈正相关,而25(OH)D3与CIMT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bA1c、25(OH)D3是CIM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4.关于CP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无斑块组为参照,结果显示LDL-C是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36,OR=2.350),LDL-C(P=0.001,OR=4.794)、HbA1c(P=0.031,OR=1.694)、25(OH)D3(P=0.001,OR=0.800)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1、高龄、不良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高水平HbA1c、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得到了进一步验证。2、血清25(OH)D3水平与老年T2DM患者CIMT和CP形成率、不稳定斑块之间存在显著负性相关,是降低CIMT、有效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