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应力刺激对骨骼生长的调控作用联合接骨七厘散对下肢骨干粉碎性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和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从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共收集下肢骨干粉碎性骨折行内固定病人120例。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中药组(接骨七厘散治疗)、叩击组(骨应力刺激仪治疗)和联合组(接骨七厘散联合骨应力刺激仪治疗),每组病人各40例。中药组术后予口服接骨七里散,一次1.5g,1日2次;叩击组术后1周予骨应力刺激仪叩击干预治疗,叩击频率为0.5HZ,应力大小为胫骨、股骨内固定者分别为200N、250N;叩击时间设定为30分钟,一日2次,每次间隔8小时;联合组在骨应力刺激仪治疗基础上联合接骨七厘散治疗。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对患肢疼痛、肿胀程度及负重情况进行临床评价,分别记录评分结果;术后3、6、12个月定期随访并复查X线片,对骨痂生长情况及骨折愈合程度进行影像学评估,记录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并以6个月时骨延迟愈合率和12个月时骨不愈合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2-16个月,三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口服中药及叩击治疗不适症状和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术后1周、3个月时中药组和联合组患者疼痛改善及患肢肿胀消除程度均优于叩击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7)。中药组与联合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叩击组和联合组在各个随访时间点的临床愈合时间、骨痂生长程度、患肢负重情况、骨延迟愈合率及骨不愈合率上均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而在3个月、6个月时骨痂生长、患肢负重和临床愈合时间上联合组显著优于叩击组(P<0.017)。中药组、叩击组及联合组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98.24±6.28d、89.34±3.63d、82.83±3.43d;6个月时骨延迟愈合率分别为25.0%、7.5%、5.0%;12个月时骨折不愈合率分别为17.5%、2.5%、2.5%。结论:下肢骨干粉碎性骨折行内固定术后的病人,予骨应力刺激仪早期干预治疗较单纯口服接骨七厘散更能有效加快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愈合的时间,有效的预防和减少骨延迟愈合及骨不愈合的发生。联合接骨七厘散治疗后,可加快患肢肿胀消除和减轻患者术后患肢疼痛,为骨折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起到共同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较单纯叩击治疗作用效果更理想,可作为下肢骨干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常规辅助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