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资本市场随着金融领域的深化改革,正稳步地高质量发展,粗放式的经济结构成为过去式。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投资者认可度不断提高,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稳步发展的背后是政府监管趋严,企业的融资成本开始不断上升。2014年首次债券违约事件的发生向整个债券市场敲响了警钟,自此债券违约频率上升,规模增大,无疑对金融市场的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对投资者信心造成打击。至2020年,更是集中出现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资本市场随着金融领域的深化改革,正稳步地高质量发展,粗放式的经济结构成为过去式。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投资者认可度不断提高,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稳步发展的背后是政府监管趋严,企业的融资成本开始不断上升。2014年首次债券违约事件的发生向整个债券市场敲响了警钟,自此债券违约频率上升,规模增大,无疑对金融市场的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对投资者信心造成打击。至2020年,更是集中出现了一批高评级债券的违约事件,我国的债券市场不再平静。越来越多的声音指出我国信用评级存在失准的问题,债券市场依赖信用评级的同时还缺乏一个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众多问题逐渐暴露。本文首先分析我国信用债市场的现状,梳理债券违约的成因以及后续的处置措施。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国企信用债——永煤控股集团债券违约事件作为切入点,从宏观、区域、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对该事件的始末进行梳理分析,分析违约原因,发掘此次事件中存在的信用评级过高问题,以及国企是否因为其国企的身份获得更高的评级,即评级质量放松现象在国有企业中是否更为明显。作为AAA评级且规模庞大的地方国企,其违约打破了我国债券市场上对于刚性兑付的固有观念,同时对债券市场产生了一定的震荡。针对永煤违约事件暴露的评级失准问题。通过对评级质量进行梳理、对信用评级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对评级质量进行评价、对评级失准进行界定四个方面入手,选取的对象是十年间发行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的债券发行主体,对债券信用评级质量2011年-2020年的时间序列变化进行考察。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印证近几年信用评级质量存在逐渐放松的态势,并进一步证明了国企相对于非国有企业信用评级质量放松更为明显。评级质量的迁移揭示了我国信用评级体系的不完善。为充分发挥评级机构作为金融市场信息中介的重要角色,本文最后从监管层面提出了动态分类或考核、再评级、限定业务范围等建议,并对于评级机构良性发展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我国实践,以企业破产重整不同期间的涉税政策为纵向维度,以破产重整实践中涉及的涉税业务处理难题为横向维度,以制度发展史为研究路径,以政策过程理论和公共服务理论为基本理论,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结合温州经验,分析总结企业破产重整实践中存在的涉税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此提出温州市企业破产重整的涉税政策执行优化的完善路径,以对未来的破产重整涉税业务的发展提出新的设想。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供给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第18个中央一号文件于2021年出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总书记指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举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较大,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
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体系的最后一道关卡,在增进纳税意识,打击税收违法犯罪,促进建立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上具有突出作用。在当前国地税合并、跨区域稽查局设立和税收征管体制数字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对税务稽查体制提出了新一轮的改革要求。如何利用好信息化技术提升税务稽查效率,在着力打击虚开发票和逃避缴纳税款等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处理好管查关系,对轻微涉税违法行为加强管理等,都是税务稽查改革重点方向。本文从税务检举
近年来,我国社会面临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但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的逐年弱化,农村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日趋凸显起来。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农村发展也有了更多资源,因此,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亟需探索一条满足其需求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青春里”社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作为将农村原居养老与乡村旅游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下,我国在经济增长和贫困减少方面取得决定性的进展。2020年,我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扶贫事业的重心从绝对贫困转移到相对贫困。农村作为贫困多发场域,依然是相对贫困治理的主战场,如何缓解农村相对贫困是后扶贫时代的重要任务。2020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根据可行能力理论和多维贫困理论,社会保险和人力资本作为提升贫困群体可行能
随着我国的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日益扩大,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不断上升并成我国股票市场成长和繁荣的重要标志。这种市场结构变化赋予了机构投资者新的任务和使命,如何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和保障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成为新时代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企业创新、融资约束、企
我国债券市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以来,规模越来越大,交易越来越频繁,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准入约束下,我国债市总体发展平稳,市场规模已达世界第二。但是,2014年“超日债”、2015年“天威债”先后违约打破了这份平静,同时也动摇了债券市场根深蒂固的刚兑信仰。2018年起,大规模的“违约潮”席卷我国债市,违约特征从早期局部地区、民营企业的零星违约,发展为高评级国有企业连环违约。2020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及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对医药生物行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在医疗体制建设及药品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医药生物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据投中研究院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共有613家企业实现IPO国内上市,其中415家上市公司身后有VC/PE机构背景,渗透率为68%,仍处于近十年峰值,创投力量在很多科创企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2022年2月的投融数据显示
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不断发展,契合了广大居民利用闲散资金进行投资理财的新思潮,同时也成为银行业务创收的新增长点。随着理财业务的发展,诸如刚性兑付、期限错配等问题的出现打破了发展的稳定性。2018年4月27日,金融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引导理财业务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源,要求金融机构对理财产品进行净值化管理,这标志着资管行业新时代的开始。资管新规将重塑理财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且在平稳健康发展。但是经济健康发展路上总会遇到瓶颈,对于企业来说,信息不对称、代理成本等问题正是其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融资问题依旧困扰着企业发展。通过现有文献研究结论显示,企业缓解融资约束的有效方式之一为履行自身社会责任。而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多样,其中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是其中一种有效且新颖的形式,它是指企业为响应国家及政府部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