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的教体融合模式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进入新时代,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体育强国建设对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目标从以培养具有高水平竞技能力和成绩的运动员向兼具高水平竞技能力和文化素质、社交能力等全面发展的人转变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模式正面临诸多问题,亟需寻找新的培养模式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探讨了新时代对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的新要求,并分析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全面系统梳理我国近代不同时期教育和体育系统在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中的关系变迁历程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构建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教体融合新模式,并提出高水平竞技运动员教体融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新时代对我国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提出了以人为本、开放办体育、构建科学训练体系等新要求,要求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以开放的形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竞技运动员的培养,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构建科学训练新体系。2、我国近代以来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在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关系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教育部门为主的教体一体化阶段;以体育部门为主的教体分离阶段;教育和体育部门结合的教体结合阶段。教育和体育部门在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的分离为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带来了诸多问题,只有不断加强两个部门的融合,才能提高运动员培养效益。提出应构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的教体融合模式。3、“教体融合”模式是在“教体一体化阶段、教体分离阶段、教体结合阶段”的发展历史基础上,在“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将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教育和体育部门围绕高水平竞技运动员成长的需要,打破部门利益格局,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合力共同推进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培养模式。4、“教体融合”模式需从建立教体互通的人才选拔机制、构建教体合一的体育竞赛体系、推动教体共享的训练设施开放、建设教体互通的教练员队伍流动机制、构建教体互促的科学训练新体系等五个方面来实现推进实施。5、“教体融合”模式的实施保障包括:建立教体联席工作机制保障教体部门协同;实施多元激励政策促进教体部门积极性;落实严格问责督察机制推动教体部门工作落实。
其他文献
母亲社会支持是指母亲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其人际关系网络中的成员对母亲的支持和帮助,是以儿童母亲为中心,由儿童母亲、母亲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以及他们之间的交往活动、
<正>前序部分:运载工具(含轮子)防爆层(含运载工具漕运器)车轮轮辋与目前同(也可重新设计轮辋)外加轮箍弹簧(有的车也可不用轮箍)、座块(三角片、阻挡片)、环形防爆层,漕运器
会议
本文以「かける」「つける」为对象,以功能动词词组的组构为切入点,以BCCWJ为研究语料,从名词的语种分布、名词的语义特征、名词格形式、语体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名词的语种分布方面,与「かける」和「つける」共现的汉字名词名词最多。2.名词的语义特征方面,「かける」容易与表示给对方带来负面影响的贬义词共现,如「迷惑、負担、苦労」等;「つける」较易与表示人类外在行为的中性词共现,
"人"、"区域环境"、"人与环境的互动"是区域文化生成的基本前提,从文化生成的起点出发研究区域文化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雷州文化研究,就是对雷州文化的创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225个企业和623个消费者,对企业和消费者视角下的社会责任认知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对象的认知上观点比较一致。但在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