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进入新时代,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体育强国建设对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目标从以培养具有高水平竞技能力和成绩的运动员向兼具高水平竞技能力和文化素质、社交能力等全面发展的人转变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模式正面临诸多问题,亟需寻找新的培养模式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探讨了新时代对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的新要求,并分析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全面系统梳理我国近代不同时期教育和体育系统在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中的关系变迁历程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构建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教体融合新模式,并提出高水平竞技运动员教体融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新时代对我国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提出了以人为本、开放办体育、构建科学训练体系等新要求,要求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以开放的形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竞技运动员的培养,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构建科学训练新体系。2、我国近代以来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在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关系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教育部门为主的教体一体化阶段;以体育部门为主的教体分离阶段;教育和体育部门结合的教体结合阶段。教育和体育部门在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的分离为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带来了诸多问题,只有不断加强两个部门的融合,才能提高运动员培养效益。提出应构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的教体融合模式。3、“教体融合”模式是在“教体一体化阶段、教体分离阶段、教体结合阶段”的发展历史基础上,在“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将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教育和体育部门围绕高水平竞技运动员成长的需要,打破部门利益格局,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合力共同推进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培养模式。4、“教体融合”模式需从建立教体互通的人才选拔机制、构建教体合一的体育竞赛体系、推动教体共享的训练设施开放、建设教体互通的教练员队伍流动机制、构建教体互促的科学训练新体系等五个方面来实现推进实施。5、“教体融合”模式的实施保障包括:建立教体联席工作机制保障教体部门协同;实施多元激励政策促进教体部门积极性;落实严格问责督察机制推动教体部门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