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于Ac重子强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低能态(S波和P波)的∧c的性质在理论上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解释,它们的量子数基本上已经确立。近几年来,实验上发现了更多的高激发态的∧c,这就使得人们对于这些高激发态∧c的量子数的确立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实验限制,这些高激发态的量子数并没有明确的测量。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确立它们的量子数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这些重子态,还可以理解重子的内部结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Ac重子强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低能态(S波和P波)的∧c的性质在理论上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解释,它们的量子数基本上已经确立。近几年来,实验上发现了更多的高激发态的∧c,这就使得人们对于这些高激发态∧c的量子数的确立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实验限制,这些高激发态的量子数并没有明确的测量。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确立它们的量子数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这些重子态,还可以理解重子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性质。作为一个唯象模型,3P0模型在计算强子的强衰变的方面获得了很好的结果。在本文的第二章中,详细地介绍关于3P0模型的计算方法和意义,并且简单地讨论了计算中参数的选取对结果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已经列入国际粒子数据组(Particle Data Group,PDG)上的含有一个粲夸克∧c重子有:Ac(2286)+、Ac(2595)+、Ac(2625)+、Ac(2765)+(或∑c(2765)+)、Ac(2860)+、Ac(2880)+和∧c(2940)+。对于基态∧c(2286)+的JP量子数,包括实验和理论在内的大量文献都表明了其属于1S波的JP=1/2+。对于∧c(2595)+和∧c2625)+的量子数,所有文献的结论也都相同。然而,对于其它的∧c重子,Ac(2765)+(或∑c(2765))、Ac(2860)+、Ac(2880)+和Ac(2940)+的JP量子数在不同文献中都有着不同的结果。并且我们发现,所有利用3P0模型研究强子强衰变的文献中,没有一篇文献系统地研究过所有的已经发现的激发态∧c重子。因此,系统地计算激发态∧c重子的强衰变,确定它们的JP量子数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的第三章在3P0模型框架下,系统地计算了PDG上所有激发态∧c重子可能作为1P波、1D波和2S波重子态的强衰变宽度,并且算出了相关衰变道的分支比。基于计算和分析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c(2595)+和Ac(2625)+很有可能是1P波粲重子,且JP量子数分别为1/2-和3/2-;对于∧c(2765)+(或∑c(2765))本文只计算了其为∧c粲重子的衰变,计算结果表明∧c(2765)+有可能是2S波∧c激发态。由于实验数据的缺乏,对于Ac(2765)+是否为1D波中某一个态还不能确定;Ac(2860)+可能为1P波粲重子,也有可能是1D波粲重子,同时计算了∧c(2860)+作为 1D 波时的衰变分支比率R=Γ(∑c(2520)++,0π)/Γ(∑c(2455)++,0π)=2.8。如果将来在实验上测量这个比率,将有助于人们去分辨∧c(2860)+到底为哪个量子态;Ac(2880)+很可能为1D波粲重子,且本文计算的衰变分支比率R=Γ(∑c(2520)++,0π)/Γ(∑c(2455)++,0π)=0.35与实验结果十分接近;Ac(2940)+可能为1P波或1D波粲重子,由于实验数据的匮乏,还不能判断是1P波还是1D波。在不同的重子态下,衰变分支比率R=Γ(∑c(2520)++,0π.)/Γ(∑c(2455)++,0π.)有比较大的差别,因此,将来的实验对这些分支比的测量有助于科研人员去分辨∧c(2940)+到底是1P波还是1D波。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到现在的5G正式商用,标志着万物互联时代的正式开启。可穿戴设备作为物联网应用的焦点,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市场上的智能穿戴产品多工作于体
大数据的来临促进了数据驱动建模的萌芽与成熟,不计其数的数据在不同领域里迸发和累积。然而样本发生概率低、获取成本高,致使可用于建模研究的有用样本数量有限。数据驱动模
最近几年,由于复合纳米晶颗粒的独特性质—物理与化学性质,从而引起不少学者的研究关注。本文中,首先用PLD(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制备,之后通过拉曼光谱,透射电镜,XPS等表征手段确定得到了NiFe_2O_4纳米晶颗粒,再通过PPMS(综合物性测量系统)分别测试加光照之后的磁学性能与不加光照时候的磁学性能,发现其优异磁学特性。由于能量消耗低,光提供了调节磁性的潜在方法,可用于光磁耦合器件,数据存储技术和
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和对新能源的迫切需求,各种储能设备随之产生。超级电容器由于其较高的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快速充放电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超级电容器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其较低的能量密度限制了它的应用。为了获得高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本论文以制备镍基金属磷(硒)化物并将其与石墨烯复合形成超级电容器正极材料后组装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出纳米花状的镍钴
头部姿态能够反映人脸的重要信息,包括人脸的朝向、眼睛注视的方向,甚至是人的思维意识。头部姿态估计有多种解释,粗略地说,头部姿态估计可以看作在几个离散的方向(例如,正面和左侧/右侧轮廓视图)中识别头部的角度。精细的说,头部姿态估计可以看作连续的跨越多个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DOF)的角度测量。在本文的研究中,头部姿态估计是指从单幅图像中推测人类头部定位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一系列
水下生产系统受天气影响小,可靠性强,成为深水油气田开发的主要模式。水下生产系统需要经过准确的安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因此对水下生产系统安装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及运
油品中硫/氮化合物的高效脱除对于生产高品质油品及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开发清洁、高效的硫/氮化合物深度脱除技术极具挑战。利用阴离子柱撑杂化多孔材料结构可调、孔道表面富含氢键位点等特点,本文设计制备了多种阴离子柱撑杂化多孔材料作为吸附剂,用于分离模拟油品中难脱除的芳香性有机硫化物与氮化物,研究其构效关系与作用机理,为新型脱硫脱氮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首先通过改变阴离子、金属离子以及有机配体的种类,
硅材料具有超高的嵌锂容量,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因此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硅负极材料中的离子输运是影响其倍率性能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研究了界面和微结构两大因素对锂-硅合金中的锂离子输运的影响,进一步探索了硅负极材料中的离子输运机理。本论文首先研究了锂离子在硅-石墨烯复合体系中的横向迁移和纵向扩散性质。迁移势垒的计算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包覆可以有效降低锂离子在碳
拓扑优化技术,旨在给定的设计域内寻求一定数量材料的最佳分布,其结构设计的有效性已经得到证明并且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为了得到性能最佳的结构,多层多材料的结构优化设计得到了广泛关注,比如说加强筋结构以及多类型组合结构。针对这些问题,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隐式拓扑优化框架没有办法直接提取最优结构对应的几何信息,且具有设计变量个数严重依赖于有限元分析网格个数、计算量较大等问题,所
飞秒脉冲激光由于其脉冲持续时间短、峰值功率高等特点,已成为揭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常需要具有特定形状的飞秒脉冲,例如飞秒双脉冲序列,因此需要对激光器出来的飞秒脉冲进行整形。整形后脉冲间隔和分布都可独立调控的飞秒双脉冲在泵浦-探测、飞秒微加工、量子相干控制、化学反应解读、超短脉冲测量等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本文基于Kogelnik耦合波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