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中教育传播行为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教育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即教育传播学。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入,历史课堂教学亟需新鲜的“血液”进行丰富和补充。教育传播学理念的渗入,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多样化生动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不仅对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提供多样的方法策略,而且提高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为中学历史课堂注入新活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来阐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课堂教育传播。首先对课堂教育传播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阐释,包括课堂教育传播的内涵,课堂教育传播的过程,以及课堂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其次,对中学历史课堂中出现的教育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了诠释。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教育传播行为。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传播实施,以及中学历史课堂中教育传播对学生的影响这两方面为切入点,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教育传播活动中的两大要素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剖析。探究教育传播学视角下历史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行为。第三章主要是针对中学历史课堂中教育传播运用现状的局限性进行探究。从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历史课堂中教师的讲授、历史课堂使用多媒体这三个方面产生的局限性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第四章主要探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教育传播行为的优化途径。针对第三章探究的关于中学历史课堂中教育传播运用出现的局限性,利用教育传播学的新颖视角整体审视,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出建设性的的优化途径。最后,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有关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研究教育传播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使教育学与传播学更好地融合,从而为中学课堂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优化策略与合理性的建议。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分析PICC送管时异位至颈静脉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86例留置PICC管的患者送管过程中有13例发生了导管异位至颈静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在入世过渡期基本结束和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下,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亟需提高研发能力,获得在开放市场上更加有利的经济地位。由于在技术、人才和资源方面都不具备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一直是综合性海洋环境保护法,也应当继续保持其"综合性"定位。根据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按照实现国家
在当前推进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国家尽管通过政策、资金、项目等各项措施,大力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但现实情况却出现了农村薄弱学校不断萎缩现象与城镇学校“欣欣
清洁取暖政策实施效果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文基于农户调查结果,从经济、社会、污染减排和温室气体减排4个维度,构建"煤改气""煤改电"绿色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协同控制
目前,随着全球国际化的发展,在外语中,“听”显得尤为重要,听力教学近年来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在中职英语教学听力课堂中,教师仍然占中心地位,学生缺乏自主学习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式。自从人类文明走进工业时代以后,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目的探讨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ICU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患者胸腔内置中心静脉导管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ICU 123例中等量以上胸腔胸腔积液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