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比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患者术中门轴侧是否植骨、术后颈部是否早期活动,分析术后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前瞻性选取河大一附院骨科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因颈椎管狭窄症需要手术的患者90例,将患者分为三组,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均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其中A组患者30例,术中门轴侧不植骨,设为对照组;B组患者32例,术中门轴侧植骨,设为植骨组;C组患者28例,术中门轴侧植骨,术后在其他部位规范锻炼的基础上,从第3天开始,行轻微的颈部活动,每天2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先从颈前部肌肉等长收缩开始,术后7天开始颈后肌群等长收缩,2周后颈部肌肉行等张活动,幅度由小变大,活动要循序渐进,活动结束后颈托固定。C组设为早期活动组。A、B两组术后在其他部位规范锻炼的基础上,颈部活动从第6周开始,活动方法同C组。B、C两组门轴侧植骨材料均为自体骨,为术中咬除的部分棘突,提前用咬骨钳咬碎、细化处理成微小碎骨块后再植入门轴侧。三组患者在肌肉等长锻炼和不锻炼时,颈托要妥善固定。所有患者从入院至出院由同一治疗组对其治疗,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所有随访资料也由同一人记录。记录并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围术期基本资料,术前、术后1年JOA评分,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VAS疼痛评分,术后颈椎失稳发生率,术后颈椎总活动度丢失角度(°),术后3个月、6月椎体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以上计算和记录的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通过t检验、x2检验与方差分析,探讨门轴侧植骨、早期活动这两个指标对颈椎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基本资料、围术期资料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上资料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2.(1)三组患者术前JOA评分与术后1年JOA评分的对比,结果均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论是否植骨、颈部是否早期活动,通过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能够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2)三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月、1年VAS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论是否植骨、是否早期活动,通过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能有效减轻疼痛症状。3.A组(对照组)与B组(植骨组)患者进行比较,(1)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门轴侧植骨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优于不植骨组。(2)术后3个月、1年VAS评分对比,结果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1年门轴侧植骨组术后疼痛的减轻优于对照组。(3)术后稳定性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术后颈椎稳定性方面,植骨组优于对照组。(4)对比术后3个月、6个月颈椎融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门轴侧植骨组优于对照组。(5)术后颈椎总活动度丢失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植骨与否对患者颈椎活动度无影响。(6)术后发生轴性症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植骨组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较对照组少。(7)术后神经根麻痹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植骨与否对术后神经根麻痹的产生没有影响。4.B组(植骨组)与C组(早期活动组)患者进行比较,(1)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部早期轻微活动对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没有影响。(2)术后3个月VA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活动能够有效地减少软组织粘连,减轻颈椎术后疼痛;术后1年VAS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1年待植骨融合后,患者术后疼痛的减轻没有差异。(3)术后稳定性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活动对术后稳定性没有影响。(4)术后3个月、6个月颈椎融合率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颈部轻微活动对颈椎融合率无影响。(5)术后颈椎总活动度丢失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早期活动,颈椎活动度丢失角度较少,对术后活动度影响较小。(6)轴性症状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活动对术后轴性症状发生没有影响。结论: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门轴侧植骨能够较好地维持颈椎后柱的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门轴侧植骨术后颈部早期活动,具有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减少颈椎活动度丢失的优点,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