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推进,冷链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展。较之常温物流,冷链所涉及的理论与专业知识之广、服务对象多样性之杂、衔接协作部门之多、不可断链性之特殊、时效要求之高都使其不能简单的与之一概而论。冷链物流的服务对象其产量与需求量的日益增长现状,从经济发展、运输效率、节能环保等方面分析,冷链未来在铁路与航空运输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而我国铁路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有起步晚、流通率较低、体系不完善、基础设备不足等问题的制约,使其运输过程存在较大的风险。对其所涉及的运作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的研究,并提出针对其防控的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铁路冷链物流运输过程的高效运作、相关理论不断完善、现实可行性的探索等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将引用论文中铁路运输企业的冷链承运流程作为风险分析对象。结合案例企业运输流程特点以及运输风险管理理论,对风险识别方法与研究对象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其次选择使用工作分解结构法,将冷链承运流程分为:大客户/新客户委托托运、自有机保车承运、到站验收等三个作业阶段。并对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讨论分析后,汇总出32项风险因素。以客户、技术、信息、设施设备、人为、法规政策、行业标准、经济背景、自然环境等9大类,形成风险因素清单。然后采用专家调查法,根据反馈数据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中的重要性与相互关系等赋值。对目前在风险评估相关研究方法中较为常用的解释结构模型、试验决策与评估实验模型,进行优劣势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用基于决策实验室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DEMATEL-ISM)的综合方法用来确定铁路冷链运输中风险因素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以及主要风险因素的确定。通过Matlab软件对得出的可达矩阵进行多次迭代后,将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划分为六个层次,计算了各个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最后根据模型结论分析风险致因因素及因素间的关联性,并使用熵权法对问卷反馈结果得出的重要因素进行权重赋值。得出客户方货源处理不当以及企业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受限等因素为根源致因因素。并以此提出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覆盖货物原产地、客户仓储、机保车承运、沿线冷库、货物到站验收各阶段的信息共享平台。以确保冷链运输全程信息“不断链”,一定程度上对工作人员是否按照流程规范操作起到监督作用。并简单阐述了基于区块链的A公司信息共享平台模块的总体结构,作为针对铁路冷链运输流程风险的防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