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将近几年我院神经科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动脉溶栓患者基于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心源性栓塞型,对比研究、分析了两组短期、长期预后情况及手术特点。以期更科学、客观地评价动脉溶栓术,进一步揭示TOAST分型的预后评估价值,为指导今后动脉溶栓提供帮助。第一部分:基于TOAST分型的LAA型和CE型超急性期脑梗死动脉溶栓疗效比较目的:探讨基于TOAST病因分型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和心源性栓塞型(CE)两种类型的超急性期脑梗死动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TOAST分型对于动脉溶栓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将动脉溶栓患者根据TOAST分型标准分为LAA组和CE组。以溶栓术后NIHSS评分差异是否有显著性作为短期疗效的指标;以再通率和预后良好率作为远期预后的有效性指标,以术后24小时症状性脑出血(sICH)的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时患者死亡率为安全性指标;分别对LAA组和CE组的预后行比较、评价。结果:1,二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差别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二组之间无差别(P>0.05)。2,二组之间的再通率、预后良好率之比分别为75.0%:66.7%(P≈1.00)和66.7%:11.1%(P=0.024<0.05);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率、死亡率之比分别为:25.0%:22.2%(P≈1.00)和16.7%:22.2%(P≈1.00)。结论:1,LAA型和CE型脑卒中动脉溶栓术后短期疗效无差别;2,LAA型和CE型脑卒中在再通率、症状性出血率及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别,但是预后良好率方面,LAA型好于CE型,差别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3,TOAST分型对于远期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短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无显著意义。第二部分:TOAST分型与动脉溶栓术后症状性脑出血的关系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动脉溶栓术中机械干预程度与术后症状性脑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TOAST分型标准将脑梗塞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LAA,简称硬化组)和心源性栓塞型组(CE,简称栓塞组)。非此二型不在本研究组中。手术方式按机械干预程度分为单纯药物灌注、合并使用导丝、导丝合并球囊辅助三组。患者于术前、术后24h内复查头颅CT,记录术后脑出血等级及发生率。采用SPSS16.0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并作图。结果:1,LAA组和CE组脑卒中术后症状性脑出血程度及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LAA组球囊使用率明显多于CE组。2,单纯药物灌注、合并使用导丝、导丝合并球囊辅助三组术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逐渐升高;动脉溶栓术后脑出血量与机械干预程度呈正相关(P=0.005,R=0.605)结论:1,LAA型脑卒中机械干预程度高于CE型;2,TOAST分型不能评估动脉溶栓术后脑出血,术后脑出血归根结底决定于术中机械干预程度,而不是脑卒中的分型;3,机械干预对血管的损伤不可忽视,为追求最高级别的再通,盲目加大机械干预程度的方法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