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性腭裂的修复方法,在临床上有多种手术方法,其目的都是关闭裂隙并能达到良好的腭咽闭合。Langenbeck手术[1]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经典术式,主要适用于不完全腭裂的患者,具有手术简单、粘骨膜瓣不易坏死、减张充分、裸露骨面较少、出血少、并发症少、初学者易掌握等优点。但是有些学者[2]认为兰氏法未能有效延长软腭,不利于术后建立理想的腭咽闭合(velopharyngeal competence,VPC)。为客观评价该方法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目的,对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期间采用兰氏法修复的60例1-2岁不完全性腭裂患者,进行术后语音评估及临床效果分析,为临床工作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一.语音评估方法:使用普通话构音测量表为在我院经兰氏法修复的60例不完全性腭裂患者进行语音清晰度评估;结果:在60例行语音清晰度检查的患者中,有78.3%的手术后的患者达到了语音清晰的标准;结论:对于不完全性腭裂的患者,兰氏法术后语音清晰度恢复较好,并且它由于具有自己独特优点,而且相对于其他术式避免了较大创伤,手术简单,初学者易掌握,依然是不完全性腭裂修复的首选方式。二.腭咽闭合状况的研究方法:对46例不完全性腭裂术后患者进行鼻咽内窥镜检查;结果:在实行鼻咽镜检查的46例患儿中,84.8%的术后患者恢复了正常的腭咽闭合功能。结论:本研究从腭咽闭合方面评价了兰氏手术修复不完全性腭裂对腭咽解剖形态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兰氏法能有效改善患者VP功能,手术形成的双蒂组织瓣大大减少了组织坏死的可能性,减张充分,出血少等,是一种较好的不完全性腭裂病人的修复术式。三.频谱分析方法:对16名不完全性腭裂术后患儿与13名正常儿童分别进行录音,经计算机语音工作站进行分析,测出前三个共振峰F1、F2、F3的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F1值两组患儿无统计学差异,F2、F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兰氏法修复的不完全性腭裂术后患儿F2、F3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这可能与舌位后缩及软腭下降、腭咽闭合有关,但高于别的术式及同术式年龄偏大的患者,可能与样本量、手术年龄及裂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