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Zellig Harris于1952年发表题为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至今,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在此期间,作为一门研究超越句子范围语言使用的学问,侧重于语言使用与社会活动间关系的研究,语篇分析在其理论基础、研究范围、目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语篇分析已涉及到诸多学科的研究结果。这一方面丰富了这门学科的内容,推动了其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其成为一个尚未定性的学科。不少语篇分析者在论著中明确指出,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一种用来分析语篇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这种现象导致了Schiffrin(1994)所说的‘话语分析方法决定论及语篇分析的不确定性’的问题。Halliday(1994)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中明确指出,他的这本书的目的是建构一个可用于语篇分析的语法框架,使得分析结果有理、有利。黄国文(2001a)在<<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运用功能语法的理论,对一则英文广告语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界定了功能语篇分析的目的、范围、方法和步骤,并把这种方法命名为‘功能语篇分析’。本文对如何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进行语篇分析的几个问题结合一篇公益广告语篇作了粗浅的探讨。研究主要围绕功能语法关于语境理论在语篇构建和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来进行。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文化语境体现样式的体裁对语篇构建和理解有着限定的功能,这种作用在这篇语篇中通过各种体裁特征表现出来。作为情景语境体现样式的语域则在语言使用层面发挥作用,其社会变体语场、基调、语式影响词汇语法的选择。这种作用同样在本文中得到了印证。此分析论证了话语分析不仅是一种解释性活动,而且是一种说明性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评价语篇作为交际事件的交际有效性。从而,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功能语法可以作为语篇分析有力的理论基础,是一种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