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長沙走馬樓吳簡指的是1996年在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的一批三國時期的簡牘材料,其年代在東漢獻帝建安25年(西元220年)到孫吳嘉禾六年(西元237年)期間。走馬樓吳簡出土數量巨大,是一批極為重要的資料。對吳簡的研究,無論從文獻學角度還是文字學角度都具有較高的價值。自吳簡出土以來,許多學者對這批材料進行過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多數是從史學領域着手,例如:研究當時的經濟情況、行政制度、地理風貌、政治制度等等,也有一小部分涉及書法領域的研究,但數量不多。從研究方法上看,學者們多數采用單一的、平面研究的方法,且大多屬於個案分析。必須承認,這類研究是很重要的基礎研究,成果也很顯著。但從語言文字領域出發,對走馬樓吳簡進行窮盡性的整理、描寫、分析的論著還比較少。本文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系統地整理並分析了走馬樓吳簡的646個單字字形,全面描述了這類文字的整體面貌,並提供了一系列數據,為從語言文字的角度進一步深入研究走馬樓吳簡,提供可靠的資料。本文研究的取材範圍包括中國文物研究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北京大學歷史系合編的,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上下)》(1999)和《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2003)這兩套書。這批材料除去模糊圖片及字樣,可供研究的材料,合計簡牘圖片共2255枚,總字量為24,7937字,去重以後的單字總量646個,異體字387組。全文共三章及附表。第一章二十世紀以來簡牘的發現與研究。通過回顧二十世紀以來古代簡牘發現與研究的情況,詳細介紹了目前走馬樓吳簡的發現、整理及研究情況。在這一基礎上,總結了走馬樓吳簡在簡牘發展史上所處的特殊歷史地位。第二章走馬樓吳簡字體研究。分別從隸書、行書、楷書的書法特點出發,對走馬樓文字的筆畫和整字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走馬樓吳簡的字體以隸書為主,兼有行書與楷書的特點。在這一結論的基礎上,探討了走馬樓吳簡字體豐富性的原因。第三章走馬樓吳簡異體字研究。從異構異體字和異寫異體字兩方面入手,針對387組異體字進行了歸類,從構形學的角度對走馬樓吳簡異體字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並從整字、構件、筆畫三個層次歸納異體字形成原因,從而得出數據,走馬樓吳簡的異體字發生在筆畫層面的所占比重最大約56.73%,其次是構件40.54%,整字層面的最少約2.73%。可見,從隸書向楷書過渡階段的走馬樓吳簡用字,構件與筆畫的變異比較突出。附表包括以下内容:總字量、原形字、獨體字、合體字、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和聲符、形符,及與說文、玉篇、3500個常用字對照的傳承字與新增字。本文的研究採用数據統計法和比較分析法。通過窮盡性的數據統計以支持本文的論點和結論。將吳簡單字字頭與《說文》、《玉篇》進行系聯,通過共時與曆時的比較,考查走馬樓吳簡中的傳承與新增字,分析吳簡的異體字類型及形成原因,從而為更全面的研究、分析這一材料提供一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