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该著作深刻剖析并批判性的吸收了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青年黑格尔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而阐明历史唯物主义。该文既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朽篇章,也蕴涵着诸多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本文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和文献解读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文章的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研究背景和写作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16年又是该著作发表150周年,因此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因此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的综述。国外主要是针对该著作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误读和不完整性而产生的争议,以及成书作者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内的研究则解读了文本,针对该书的理论贡献和当代价值进行了相关写作和编辑。最后论述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内涵,主要从三个角度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剖析。首先阐述青年黑格尔学派意识形态。施特劳斯重视人的发展,解放人类思想;鲍威尔的意识形态是站在自我意识的角度,来批判黑格尔学派;费尔巴哈被认为是“半截子”唯物主义;施蒂纳分析“人”学时将其归结于“唯一者”思想和“利己”主义。其次是阐述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内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主要研究了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时众多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者对社会的借鉴、批判,以及自身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交往到需求,从生产到分工,从生产力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传入初期,由于是外文文献,难以翻译,所以人们对马克思的认识并不清晰,理解不够深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毛泽东同志“以苏解马”思想的影响,此时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也是片面的、教条的。直到文革期间,马列文学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同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思想的号召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学术高度。第三部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关系、社会存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人创造了环境;第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思想教育原则:从客观现实出发、重视探求客观规律、因材施教;第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理服人、比较教育和自我教育。第四部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首先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实意义:注重客观存在和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其次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现实意义,从联系实际和探索规律两个角度展开;最后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实意义,从以理服人、比较教育和自我教育三个角度展开。本文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文本出发,挖掘其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使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积极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