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与生态的耦合策略研究 ——以成都天府新区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ne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理想城市模式的探索一直是世界范围内关注的课题,我国城市环境建设经历了从“大地园林化”到“园林城市”再到“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历程。自2018年2月,习总书记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的建设要突出公园城市的特点”,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多个学科的学者们开始探讨“公园城市”这个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但关于“公园城市”的概念、标准、指标、路径,尚无统一的认识。成都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具有前瞻性与借鉴意义,它以“打造公园城市典范和国家级新区样板”为目标,立足于“公园城市”的要求,保护与完善市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公园城市典型样本为研究对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缘起。本研究应用ENVI 5.3、Fragstats 4.2及Arcmap10.2.2等软件,结合城市形态学、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旨在从核心层面深入解读成都天府新区的规划背景、理念与路径,避免简单指标体系的罗列,聚焦公园城市范式的形成,探讨背后的规划逻辑,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成都天府新区的发展历程与空间结构,分析其生态系统现状和生态格局。(2)对近20年成都天府新区建设用地与生态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利用ENVI5.3软件对选取的五期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操作和土地利用分类;构建景观格局指标体系并选取合适景观指数,利用Fragstats4.2软件从五个分析层面对其生态空间格局的结构特征和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用以描述其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3)以基质-廊道-斑块理论为基础,对天府新区生态本底的保护与构建展开详细分析,探讨其形态与生态的耦合关联,总结其规划的前瞻性与特色。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9年间,天府新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大量自然景观向人为景观转变。天府新区的土地利用组合方式以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耕地及草地是其中的优势景观类型,但其优势度逐年降低;天府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处于快速调整阶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特征差异性明显,整体景观类型变化速度都在增大,其中建设用地变化最为活跃、面积持续增长、团聚程度增加,耕地面积大幅下降、破碎度增大,林地面积小幅增长、团聚程度增加,水域变化相对稳定、面积及分布情况基本保持不变;天府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呈“简单-复杂-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土地利用程度持续增高,各类型斑块布局趋向均衡化与分散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域政策和城市规划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驱使区域景观格局不断演变。(2)天府新区城市形态与生态的耦合关联:天府新区城市形态与生态之间的耦合度较高,其城市发展统筹了形态与生态,其规划的前瞻性和特色突出表现为:在尊重自然本底的基础上,重构城市生态本底,在确保城市生态体系整体性的同时融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形态与生态的有机统一。成都天府新区不仅是公园城市的样板,也初步展现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范式,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获得的广泛的应用与研究。碳纤维网格筋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产品形式开始被广泛关注。对于墙板类混凝土构件,采用正交网格布筋形式是最常用的。碳纤维网格筋是通过连续纤维浸渍在树脂基体中形成的纵横交错的整体性正交网格状的硬质产品。与钢筋材料绑扎形成的网格产品相比,碳纤维网格筋具有整体性能好、施工便捷,且轻质、高强且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因此,研究碳纤维网格筋混凝土板的平面内压剪力学性能
【背景】脑室内出血(IVH)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主要与早产有关。近二十年以来,IVH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许多新生儿专家认为IVH是极早/超早产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目的】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初步研究和探讨IVH与极早/超早早产儿血清钠水平之间的关系。具体目标是:1.探讨极早/超早早产儿血清钠波动水平是否会引起或加重早产儿颅内出血。2.研究极早/超早早产儿高钠血症的发生率。【方法
在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用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C)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该材料的力学性能则受多方面参数的影响。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算法被认为是预测这些参数影响的有力工具。这一方法的特点在于可通过输入已有的实验数据训练模型,以使得模型具有精确预测力学性能的能力。此外,该方法从本质上
建造于高纬度严寒地区的海洋平台、桥梁等混凝土结构,在服役期会遭遇船舶、各种漂浮物的偶然撞击以及极端的环境侵蚀影响。冻融循环作为一种多发于寒冷地区的环境侵蚀类型,会对混凝土结构长期使用安全性造成重要影响。当前,国内外关于混凝土结构动态冲击性能的研究主要基于一般常态环境,而关于混凝土在遭受先期冻融损伤后的动态性能研究却寥寥无几。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对试验现象进行一般性的变化趋势总结,未从理论角度阐释冻融损
混凝土材料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3D打印技术与混凝土技术相结合的混凝土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适用于3D打印的墙板结构体系及混凝土3D打印墙体的受力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设计了两批不同龄期的3D打印混凝土立方体试块和棱柱体试块。立方体试块用作测量3D打印混凝土各个加载方向的立
闭式液体静压导轨因其抗振性好、运动精度高、平稳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精密机床。静压导轨静态性能直接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和使用性能。静压导轨静态性能主要包括导轨刚度、承载力、封油边出口流量等。影响导轨性能的因素有很多,随着加工精度的不断提高,导轨的弹性变形对其静态性能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针对一种新型主、辅油垫共面的闭式静压导轨,提出了考虑弹性变形影响的静压导轨静态特性多步计算方法,并较为系统地分析弹性变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开始由高速城镇化转向新型城镇化,人们开始从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视角看待城市,发现了许多城市问题。以机动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忽略了儿童的通学需求,过大尺度的街道、车流量及其造成的空气污染,使儿童步行上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都难以得到保障。再加上在公共健康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健康城市规划、高效的城市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速,以儿童为出发点的健康城市建设变得尤其重要。本文从儿童健康的视角出发,对
子结构试验,又称为混合试验,是一种将真实物理加载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耦合计算的结构抗震试验方法,对于揭示大型复杂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通常将结构中最先进入非线性的关键构件作为试验子结构进行物理试验,而剩余部分作为数值子结构,并采用假定的数值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模拟。但是对于可能进入非线性而无法进行试验的关键构件,其假定的数值模型可能存在较大模型误差:第一类误差源自数值模型过于简化导致的模
目前,3D打印混凝土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与普通现浇混凝土不同,3D打印混凝土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无外力作用时能保持形状且强度快速发展、在构件成型后有良好的耐久性等特点。在构件成型工艺方面,3D打印混凝土也与现浇混凝土不同,多采用分层叠加打印技术,即以打印头挤出混凝土条带,并逐层叠加的方式制作构件。由于打印混凝土的材料、工艺与普通现浇混凝土有很大差异,研究打印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性能对于指
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通常是针对标准养护28天的混凝土试件,但在冬季施工或寒冷环境下,混凝土往往会在早龄期阶段遭受不可逆的冻害损伤,对其随后性能的发展及使用寿命产生潜在的威胁。以往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抗冻临界强度以及后期力学性能,对后期耐久性能的研究较少。深入研究不同影响因素下早龄期冻融损伤混凝土的后期力学和耐久性能,对有效预防混凝土的早期冻害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