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新生血管的发生是由于在缺血缺氧状态下血管形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所致。在所有的平衡调节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是新生血管生成的主要促进因子,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则为主要的抑制因子。寻求有效的药物来阻断或调控它们之间的平衡以防治新生血管的发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实验建立早期DR大鼠模型,观察视网膜形态改变及玻璃体腔注射鱼精蛋白后,对玻璃体及血清中VEGF与PEDF表达的影响。方法:90只大鼠随机平分为9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1个、糖尿病模型对照组5个(M1、M2、M3、M4、M5月)和注药组3个(注M3、注M4、注M5月);除空白对照组外所有大鼠进行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观察3月,给予注药组鱼精蛋白(50μg/5μL)玻璃体腔注射,观察一周后处死10只大鼠(注M3组),余注药组大鼠在糖尿病程4月予鱼精蛋白(50μg/5μL)第二次玻璃体腔注射,观察一周后处死10只大鼠(注M4组),同上在病程5月大鼠予鱼精蛋白(50μg/5μL)第三次玻璃体腔注射,观察一周后处死10只大鼠(注M5组),分别进行HE染色视网膜病理切片,观察视网膜形态学改变;视网膜组织免疫组化切片染色评价VEGF、PEDF的表达强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s,ELISA)检测大鼠玻璃体视网膜组织匀浆和血清中的VEGF和PEDF蛋白的含量。结果:鱼精蛋白干预组视网膜病理切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显示视网膜内界膜增厚减轻,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突破内界膜的数量减少,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etinal Ganglion,RGCs)排列仍不整齐,内核层可见空泡样改变。视网膜组织免疫组化切片染色显示鱼精蛋白干预组视网膜组织内VEGF蛋白的表达强度较模型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PEDF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但VEGF和PEDF的表达趋势并不随着注药次数的增加而改变。ELISA检测干预组大鼠玻璃体VEGF蛋白和PEDF蛋白的表达均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的降低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EGF和PEDF的表达趋势并不随着注药次数的增加而改变。而血清中VEGF和PEDF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鱼精蛋白可明显下调糖尿病大鼠玻璃体中VEGF的表达水平;随着鱼精蛋白的注药次数的增加,延缓了VEGF表达逐渐上升和PEDF表达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提示鱼精蛋白能作为一种有效的VEGF抑制剂,应用于眼部的治疗有效的延缓新生血管的发生,为干预早期DR的病理改变提供了新的药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