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挡玻璃加热线银浆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147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后挡玻璃除霜加热线可用于快速消除后挡玻璃上的霜雾,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本文通过对加热线附着力、耐酸性以及电导率等指标进行研究,研制出能满足轿车使用要求的加热线银浆。论文分析了汽车加热线实现其加热除霜的原理以及浆料中各组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满足加热线浆料要求的材料体系,其中包括满足加热线印刷工艺的有机体系、满足加热线与后挡玻璃钢化共烧的无机玻璃体系以及能与装饰油墨匹配的浆料体系。论文研究了适用于加热线的玻璃料Bi2O3- B2O3- SiO2体系的相关内容。研究了ZnO、Al2O3、TiO2以及碱金属氧化物对玻璃料软化温度(Tg)和耐酸性的影响,分析了ZnO、Al2O3、TiO2以及碱金属氧化物等对玻璃料Tg以及耐酸性产生影响的原因。最后使用ZnO和少量碱金属氧化物降低玻璃料软化温度,加入适量TiO2和Al2O3改善耐酸性,优化出适用于加热线的玻璃料,其各组分质量比为:(Bi2O3 +B2O3 +SiO2):(Al2O3+ ZnO+MgO):(TiO2+ZrO2)=83:14:3。论文研究了不同玻璃体系包括PbO-B2O3-SiO2体系和Bi2O3-B2O3-SiO2体系玻璃料对银加热线耐酸性和附着力的影响,在相同Tg下Bi2O3- B2O3- SiO2系玻璃料所制加热线耐酸性要优于PbO- B2O3- SiO2系玻璃料所制加热线,而附着力基本相当。本文还研究了玻璃料含量对加热线附着力、耐酸性和电导率的影响,玻璃料Tg对加热线耐酸性影响,银含量对加热线电导率的影响,玻璃料或氧化物掺杂对加热线颜色的影响等方面。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烧成后加热线断面被酸液腐蚀前后的微观结构,发现玻璃相被酸液溶解是导致加热线脱落的主要原因;分析烧成后加热线表面结构,发现银加热线的致密性是影响耐酸碱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后论文设计出加热线浆料配方,并进行了综合性能测试,用该浆料制造的加热线具有膜层致密、颜色可调、附着力和耐酸性优良等特点。
其他文献
加固支护设计方案在对既有毛石挡土墙体进行了细致的检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锚杆(索)格构挡墙和桩板式挡土墙两种支护形式,有针对性地改造加固墙体,并对其施工、质量检验和监
宽禁带半导体中,GaN具有禁带宽度大、热导率大、击穿场强高、电子饱和漂移速度高等特点,其在高温以及微波功率器件制造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Ⅲ族氮化物材料体系中,AlGa
随着物联网浪潮的袭来,无线通信方式作为物联网中网络层必将成为未来社会最为主要的通信方式之一,面对种类繁多的无线通信方式,如何选择一种或几种合适的无线网络应用于实际
数字控制多模式原边反馈反激式变换器由于成本低廉、结构简单、控制参数易于调节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电源方案中。但是与副边结构相比,原边结构的数字控制反激变换器负载切换过程中,电压过冲大且恢复时间长。本论文将针对此问题开展研究与设计,提升其动态响应性能。论文首先分析了传统采样方法在动态过程中采样跟随差,然后优化了采样算法,该算法在不同采样状态下分别采用不同的gap值计算方式,使系统在动态过程
现代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对地基基础施工的要求较高.地基基础质量直接决定了房屋的安全和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加强对地基基础施工特点和要点的把握,实现施工技术的合理运用,是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技术是由集成电路技术延伸和发展而来,利用原先在集成电路工业上发展的技术和工艺,在硅(单晶硅衬底或多晶硅薄膜)和其他多种材料的基础上制造出微型的传感器、执行器等微结构。MEMS技术应用广泛,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成熟的消费电子领域、航空航天以及军工等领域。MEMS器件具有小型化、微电子集成、高精度制造和高可靠性等特
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epatitis B x-interacting protein,HBXIP)由1998年Melegari等首次从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中分离获得,由于它能够与乙肝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x prot
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在分类学上属于真核生物域(Eukaryota)色素界(Chromista)异鞭藻门(Heterokontophyta)褐藻纲(Phaeophyceae)海带目(Laminariales)翅藻科(Alariaceae)裙带菜属(Und
随着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的兴起,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迄今为止,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大部分是采用密码加密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存在易忘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途径获取一些新闻事件、重要消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