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变化和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myc、LaminB的表达情况及氨基胍对其影响,探讨氨基胍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 【方法】 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及氨基胍治疗组,分别于1个月,3个月,6个月处死后采用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及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myc及LaminB在视网膜的表达情况。 【结果】 1.电镜变化:糖尿病1个月组,内核层细胞胞质出现不均匀现象,神经节细胞变化轻微。糖尿病3个月组,内核层细胞细胞核个别染色质出现浓缩等现象。神经节细胞亦出现超微结构的变化。糖尿病大鼠6个月组,上述变化进一步加重,并可在内核层发现个别凋亡小体,氨基胍治疗组变化较同病程糖尿病组轻微。2.TUNEL观察结果:糖尿病3及6个月组视网膜发现TUNEL阳性细胞,主要集中于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外核层未发现阳性细胞。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C-myc表达情况:正常组及糖尿病组1个月组大鼠视网膜C-myc表达阴性,3及6个月组出现阳性细胞表达,其数目随病程延长明显增加,表达部位主要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氨基胍治疗组3及6个月组大鼠阳性细胞数目相对于糖尿病组明显减少。统计学处理正常组大鼠与糖尿病3及6个月组C-myc表达有统计学意义,3、6个月大鼠治疗组与糖尿病组C-myc表达亦有统计学意义。(2)LaminB表达情况:正常组大鼠及1、3个月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LaminB表达阴性,6个月组糖尿病大鼠开始出现阳性表达,氨基胍治疗6个月组LaminB表达阳性细胞数目较糖尿病组减少,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统计学分析正常组与糖尿病组6个月组LaminB表达有统计学意义,氨基胍治疗组与糖尿病6个月组LaminB表达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超微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神经节细胞及内核层细胞出现了凋亡现象,促凋亡基因C-myc和凋亡因子LaminB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神经细胞凋亡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氨基胍可能通过对C-myc基因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