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蔓延,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全球化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国与国之间文化不断交流与渗透的同时,人们对于民族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价值判断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尤其是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中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剧烈碰撞的多元文化、复杂的社会现实不可避免的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影响,部分中学生出现了一些缺失民族自信力的问题,中学生民族自信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历史课程作为人文学科中的核心课程,对于中学生民族自信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新课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内容无论从选材还是表达方式上,都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民族自信力培养因素,提供了生动而又丰富的民族自信力培养例证;强调情境化、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为民族自信力培养创设了有效的途径与手段,可以说,中学历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民族自信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同时,历史教育在开展民族自信力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民族自信力培养忽视学生独特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具有成人化、样板化的特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不够紧密,致使民族自信力培养难以直视社会敏感问题;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民族自信力培养流于单纯的说教,以及还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自信力评价标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民族自信力的观念体系,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校内、校外、网络等资源,从而增强历史教育培养中学生民族自信力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