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主要有两个最具深远影响的变化:第一是人类社会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时期,从氏族的、部落的历史进入阶级的、国家的历史;第二则是我们现正经历着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在这全球性的历史变迁中,各国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引人注意,学者们对现代化的内涵有着各自的界定。随着各国学者对现代化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人的现代性问题。
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学者们的研究均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为对象,通过考察他们的现代性状况,进一步分析探讨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
1.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中,具有较强的计划性、时间观、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农民较多,大部分农民在自身事务方面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而在涉及面更广的国家事务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信;对新技术、新变化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农民较多,但他们在新方法的尝试方面显得较为保守,其革新意识有待增强;当地农民对两性平等有一定的支持率,但在家务分配和生育意愿方面仍带有较强的性别倾向,两性平等观的普及率仍有待提高。总体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现代性表现出较为现代的倾向。
2.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大众传媒接触频繁、拥有流动经历的农民中,现代性倾向较强的人数越多,受教育程度、与大众传媒的接触、流动经历和城市体验是农民现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使广大农民逐步实现自身的全面现代化,应该设法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有效的现代性获得途径。首先,对处于早期社会化阶段的青少年而言,要设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水平,让青少年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现代性;其次,对正处于继续社会化阶段的农民而言,要努力搞好农村初等及中等职业教育,让农民在组织化、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下,更好的实现自我完善扣发展,从而增加他们向城市流动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加丰富的流动经历和城市体验、工厂经历等。同时,要努力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使流动和非流动农民都能够接触到现代化的观念、先进的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的技术方法等,促进其现代性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