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的中心面亮度分布和超新星寄主星系的性质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u19872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宇宙学大尺度上,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是目前天体物理的最重要、最活跃的研究方向。在恒星、星系和宇宙的天文学研究上,星系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星系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其内部发生的各种天体物理现象的形成和演化。另一方面,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小尺度环境上,对近邻星系的动力学演化和化学演化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星系内部发生的物理现象以及星系本身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在大尺度环境上,对较遥远的河外星系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星系本身甚至宇宙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本文针对星系的中心面亮度分布以及超新星寄主星系的性质,对星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三部分:星系的中心面亮度在光学及近红外波段的分布、利用MaNGA(Mapping Nearby Galaxies at APO)积分场光谱数据研究超新星寄主星系整体以及超新星爆发局地的性质、利用MaNGA的大样本及DAP数据比较不同类型超新星寄主星系的性质。中心面亮度是星系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区分不同类型的星系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表明,星系的中心面亮度呈现双峰分布代表星系可能存在两种稳定的状态以及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即中心以暗物质为主导的低面亮度星系和中心以重子物质为主导的高面亮度星系是稳定状态,而中心以重子物质和暗物质共同主导的中间面亮度星系是不稳定的状态。我们从SDSS DR7主星系表和UKIDSS LAS DR10中挑选并分析了距离在57Mpc以内的538个盘主导星系,采用最佳bin对样本的中心面亮度在光学(u,g,r,i,z)和近红外(Y,J,H,K)共8个波段进行单高斯和双高斯轮廓拟合。结果显示,在这8个波段中,星系的中心面亮度在光学波段不能很好地用双高斯轮廓进行拟合。而在近红外波段,星系的中心面亮度分布呈现双高斯轮廓拟合好于单高斯轮廓拟合。尤其在K波段,中心面亮度分布呈现双高斯轮廓拟合远远好于单高斯轮廓拟合。星系的中心面亮度在K波段呈现双高斯分布可能是星系的形态、颜色和盘标长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与样本星系的倾角、数据bin的大小、样本不完备性和数据统计起伏无关。积分场光谱对于研究超新星寄主星系的详细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于研究超新星爆发局地的性质十分重要。我们利用SDSS-IV MaNGA的积分场光谱,得到了爆发在MaNGA视场内的1 1个超新星寄主星系的二维图,并逐个详细地比较超新星爆发局地和星系整体的性质。超新星寄主星系的样本红移中值约在z~0.03附近,这个红移比以前的相关工作(z~0.01)更高。结果表明,由单光纤光谱估计得到的金属丰度可以以很小的偏差代表超新星爆发局地的金属丰度。在我们的样本中,除了NGC 6387外,其他所有样本的金属丰度都较高(12+log(O/H)>8.5),这意味着超新星更倾向于爆发在富金属星系中。超新星寄主星系整体的气相氧丰度与星系的恒星质量之间有一个正相关的关系。在我们的样本中,Ⅰa型和Ⅱ型超新星都可以爆发在正常星系中,而II型超新星也可以爆发在有恒星形成活动的相互作用系统或并合系统中。接着前面的工作,我们充分利用SDSS DR15最新释放的大量星系数据,与ASC、SAI以及TNS超新星数据进行交叉,交叉最终得到了84个超新星寄主星系样本。其中,中心区域有AGN成分的源共有27个,在计算这些源的整体性质时,中心部分被扣除掉。我们目前已经得到了一些初步结果:Ⅰa型超新星比核心塌缩超新星寄主星系整体的恒星形成率偏低,年龄偏老,但其气相氧丰度相差不大。Ⅰa型超新星与核心塌缩超新星爆发地的恒星形成率密度有差异,但其气相氧丰度相差不大。平均来说,不同类型的超新星寄主星系整体的气相氧丰度与超新星爆发地的气相氧丰度相差不大。我们下一步将对比前人的工作结果,并结合前人的工作做进一步讨论和分析。
其他文献
背景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plastic anemia,A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骨髓衰竭综合征。骨髓血细胞生成减少导致粒细胞、网织红细胞、单核细胞以及血小板均减少,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和感染。目前公认,AA是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A患者体内存在辅助性T细胞0(helper T lymphocyte 0,Th0)向辅助性T细胞1(helper T lymphocyte 1,Th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长度约为23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首次被发现,miRNA的研究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的新领域,也是后基因组时代里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随着下一代测序(NGS)和生物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miRNA的异常表达已经不断被证实与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人类复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此外,随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进入第二阶段,作为人
随着电子产品日益向轻薄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集成度的要求以及对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微型化要求也相应地提高,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磁、力学等性质,成为构建功能器件的理想基元。其中,低维碳纳米结构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等在集成电路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未来计算处理器件的理想候选材料。但是,低维碳材料作为电子器件材料存在诸多缺点,例如,石墨烯具有零带隙性质、碳纳米管的电子性质随手性变化等,制约了该材料
手性纳米结构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它与生命起源和基因传递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手性现象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尺度,包括微观纳米尺度到宏观的星系尺度。目前人们可以通过在有机材料中引入手性基团、手性或者非手性分子自组装等方式获得具有长程有序的手性超分子结构。而螺旋结构中的电子涡旋束可以产生明显的轨道角动量(OAM)。由于手性螺旋结构产生的OAM,具有手性螺旋结构的手性超分子材料具有自旋选择效应。一般
量子相干性是量子力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完成各类量子信息处理任务的必要资源,它已被广泛应用于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热力学、量子精密测量以及量子生物学等众多领域。随着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量化量子相干性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任务,自2014年首个相干度量框架被提出之后,迅速成为了国内外的热门研究课题。量化量子相干性领域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寻找有效的相干度量并基于相干度量探索相干性与其他量子特性如量子关联之间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扩散过程被证实不满足Fickian定律,例如在生物细胞中的信号传导,神经细胞中的反常的电扩散,动物的觅食行为,黏弹性和粘塑性流动以及地下水中的溶质的迁移等。而分数阶偏微分方程在描述反常扩散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所以近些年来,分数阶微分方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分数阶微分方程已被成功应用于各学科和工程领域,例如,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物理学,金融学,化学等许多领域。对于布朗
研究背景高血压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评估肾损害危险因素,对高血压进行综合防治,从而延缓高血压肾病的进展,对阻止终末期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和低叶酸(folic acid,FA)现象在中国高血压人群中普遍存在,而HHcy可协同增加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但关于HHc
Mark and Cell(MAC)方法是交错网格上的一种有限差分方法,是公认的处理Stokes问题和Navier-Stokes问题中最简单且最高效的方法之一,此观点在文献[35]和[40]中都有提到。MAC方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Lebedev[48]和Daly等人[21]提出的,直到1992年,才由Xicolaides[60]以及Nicolaides和Wu[61]通过将MAC方法转化为有限体
团簇科学是一门涵盖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化学、表面化学及纳米材料等领域的交叉学科。深入研究尺寸依赖的团簇结构稳定性与反应性有利于揭示物质结构演变规律与纳米催化微观机制,也是研发功能性团簇基因新材料与新催化剂的前提和基石。过渡金属团簇具有特殊的d或f电子结构,往往表现出一些多样有趣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成为了当前团簇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但是这些金属的金属-金属键能相对于它们与氧的
以氮化硼、石墨烯、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MXene、黑磷、CrI3和MoSi2N4等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电子、光学和力学等性质,一直吸引各学科领域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它们同时在纳米工业的应用上展示了巨大的前景。目前,这些已被发现的二维体系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研究领域,如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和黑磷是光电领域的明星基材;MXene/石墨烯被广泛用于的电极阳极;CrI3/VSe2作为自旋电子学研究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