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篇体裁的概念源自genre一词,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体学、篇章语言学与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已从对语篇的语言平面的表层描述转向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的深层解释,并试图从语篇与体裁(genre)角度解释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这便构成了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中的一个新课题,称作“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本文以体裁分析理论为基础,对英汉书评体裁进行对比分析。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作为该论文研究基础的相关理论,介绍了体裁的概念,体裁分析的传统。接着作者对书评的相关研究作了总结与归纳,最后作者简要介绍了在分析书评体裁微观语言策略时需要运用的元话语理论 本研究的语料由25篇英语书评和25篇汉语书评组成。英语书评语料分别从2004年五种英语核心期刊中随机选出。由于汉语期刊中刊登的书评数量相对较少,作者从2003及2004年出版的五种汉语核心期刊中随机选取所需语料。 本论文分析部分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分析英汉语料各自的宏观结构特征,借用Swales(1990)的Move—Step分析模式,以Motta—Roth(1995)归纳的书评宏观体裁结构为基础,得出自己的英汉书评语料的宏观结构模式。分析的第二个层面是从元话语的角度探讨英汉书评在微观语言使用策略上的相似与差异。分析借用Hyland(1998a)对元话语的分类模式。首先确定不同的语言体现形式,将之归类,然后手工计算出每一种元话语手段在英汉各自语料中的总数。最后,作者借用SPSS分析软件分析数据的frequency及chi-square,考察各个元话语手段在英汉书评中的使用频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试图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 研究结果显示中英学术书评有相似之处。表现为:宏观上,中英书评作者都使用1—2—3—4,1—2—4,1—2—3三种语步结构。在M1中,中英书评作者都倾向于通过介绍书的主题、作者,以及对书作简要的首次评价等具体步骤来实现其交际目的。微观上,中英作者在使用frame markers,endophoric markers,evidentials,code glosses,attitude markers,以及person markers等元话语手段上的频率极为相似。 中英学术书评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宏观上,英语中,1—2—3—4语步结构是英语评论者使用的主导结构,汉语中,汉语书评中出现了两种新语步结构:1—3—4和1—3。前者的使用频率为汉语总语篇的48%,成为汉语作者使用的主要语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