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分子共轭效应理论及复配协同效应,对胡敏酸钠进行硝化改性,并使硝基胡敏酸钠作为主剂与HPAM(1200万)、交联剂Ⅰ(1,3-苯二酚)、交联剂Ⅱ(六亚甲基四胺)形成耐高温凝胶调剖体系。通过室内实验明确耐高温凝胶体系中成分含量对耐温性和成胶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现场条件,优化得出三种不同应用效果的耐高温凝胶调剖剂体系,分别为高粘度封堵剂、中粘度调堵剂、低粘度调驱剂。通过室内试验优选悬浮剂(CMC)含量、耐高温无机颗粒目数及含量,得出耐高温凝胶-颗粒复配体系配方为高粘度封堵剂凝胶体系+0.7%无机颗粒+0.5%CMC。针对现场实际地层环境,开展耐高温凝胶调剖体系室内静态性能评价实验,揭示温度、矿化度、pH值对上述三种耐高温凝胶体系成胶粘度和成胶时间的影响规律,明确地层环境下的适用界限。基于现场实际地层属性及条件,开展动态性能评价实验,测定三种耐高温凝胶调剖体系及凝胶-颗粒复配体系的残余阻力系数、封堵率、耐冲刷性、热稳定性、静态吸附性。200℃条件下,凝胶体系封堵率均在90%以上,复配型调剖剂封堵率99%以上。三种耐高温凝胶调剖剂在280℃,3ml/min高速15PV蒸汽冲刷下,封堵率在83%以上,蒸汽冲刷量增大至30PV,封堵率降至50%,而复配型调剖剂封堵率仅下降了0.35%。经280℃条件下100天的热稳定性测定实验,凝胶调剖剂封堵率均在73%以上,复配型调剖剂封堵率98.4%,仅下降0.71%。结合现场实际地质参数、生产数据及实验数据,建立先导试验区地质模型,并进行地质储量复算,进行历史生产动态拟合及生产动态分析。对高粘度封堵剂和低粘度调驱剂两种体系进行蒸汽驱调剖数值模拟,通过增油率、含水率、含油饱和度场变化优选封堵半径,分析调剖效果,确定调剖有效期,确定施工工艺参数。通过上述研究可为稠油油藏蒸汽驱开采后期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