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合成视角下《围城》中语用模糊的认知阐释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模糊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言语交际策略大量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这一术语是由国外学者Leech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首次提出。综观目前国内学者对语用模糊研究,其研究成果和视角各有优势和特色。然而研究角度多是从语音、语义、句法、会话含义等传统语言学进行研究,再则是研究语料零散、孤立,彼此间关联性不强。而从认知角度对语用模糊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且现有的动态认知研究大部分仅从关联理论对其进行过研究,从概念合成理论对其进行研究更少。概念合成理论也称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由Faucornnier和Turner共同提出的在线意义构建理论。该理论认为,概念合成是一种人类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人们在交谈和思考时实时地建立心理空间,然后在心理空间之间进行跨空间映射,合成新的空间最后得到层创结构。人们就是运用这种概念整合网络来进行在线意义构建的。因此,本文试图基于概念合成理论对语用模糊在线意义构建进行认知解析。  本论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理论框架,选取《围城》这部家喻户晓的小说中的对话为语料,按照Tomas和俞东明语用模糊划分标准,从语用模糊的四种类别分别系统详细地分析了不同语用模糊解读的整个心理整合过程。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概念合成理论为解读语用模糊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经研究验证了其合理性及其适用性。具体来讲,概念合成理论从更为具体的,可操作角度分析语用模糊在线构建心理认知过程,使得语用模糊解读更可视化,更具有阐释力。二是经研究发现,在《围城》对话中,双重或数重语用模糊例子占多数,多重语用模糊例子次之,语篇性语用模糊和条件性语用模糊的例子较少,从侧面反映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本研究在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生动地展现了不同种语用模糊的心理认知解读过程,以此让读者感受《围城》中运用语用模糊的魅力,藉此深化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认识,并推进学者对这部家喻户晓的小说的认知研究。
其他文献
语言是供人类交际的一个任意性的声音符号系统。作为人类重要交际手段之一的翻译, 涉及了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在语际间的忠实传递。本文选择研究翻译中的两个主要层面:意义推移和
晚清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是在非常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开展的。正是这种独特的背景产生了独特的、很有研究价值的翻译模式。近年来,随着文化学派的兴起,翻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