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帝王陵墓规模宏大,地位至高无上,是墓葬中等级最高的,浓缩了当时的政治制度、礼制思想、地理环境、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也是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重要表现和“事死如事生”思想观念的充分流露。风水,又称堪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对于住宅和墓葬周围环境优劣的选择理论。人们认为,帝王陵墓风水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子孙繁衍、朝代更替、国家盛衰等,所以历代皇帝对于陵墓选址极为重视,不惜耗费毕生的精力、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选择最佳陵址,修筑气势雄伟的皇陵。风水思想的发展变化对帝陵选址有重要的影响,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帝陵制度、政治礼制、丧葬习俗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文章从风水思想发展与理论形成的视角,对秦汉、唐宋、明清大一统时期和魏晋南北朝、宋辽夏金等分列动荡时期帝陵选址思想、实践作了一番考察。梳理出了中国古代帝陵选址在风水学上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帝陵选址的风水特征。统一稳定时期的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阶段帝陵选址明显体现着开放式、半开放式、理想主义封闭式的陵域环境特征。而魏晋南北朝和辽夏金两个动乱分裂时期,其帝陵选址和布局的特征介于开放与半开放、半开放与封闭式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秦汉时期陵墓选址主要选择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视野开阔的高敞台地为陵域,形成早期特有的风水观念。秦始皇陵位于骊山脚下,除礼制因素之外,便是此时的风水影响,骊山更能满足其巍峨高大的心理需求,山前黄土层深厚适合深挖建陵,土质致密,承载力强等均为好风水的表现。西汉帝陵卜选在河谷北岸的高低,东西成条形布局,充分表现出开放式的风水思想。魏晋时期政权更替频繁,一度实行薄葬,风水理论在这一时期也异常纷杂,帝陵皆选址于都城附近的山腰或山麓之处,其影响逐渐明显。南北朝时,尤其是南朝帝陵在东晋风水理论形成之后多次恢复秦汉厚葬之制,加之南京丘陵河谷纵横交错,降水甚多,地下水位较北方高出不少,因而帝陵被迫向海拔较高山脉卜选。北朝和唐陵遵魏晋制度皆依山为陵,开始注重陵园周围的山川、水流形势。这一时期的帝陵选址呈现出一种依山面水、融合周围山水形势的半开放式形态。巩义宋陵卜选遵循“五音姓利”之理论,陵址位于地势较低之处,陵墓皆面山背水,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陵域环境。同时陵墓选址逐渐制度化,风水理论的系统化对于帝陵选址的影响大为增加,因而宋陵陵区的选址表现出与魏晋唐陵不同的另外一种半开放式思想。辽、西夏、金等政权为边域游牧少数民族建立,帝陵的营建模仿中原王朝,同时保留着浓厚的本族特征。辽帝陵遵循了祖陵好山陵的习俗,西夏王陵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金帝陵作为北京最早的皇陵群,受到北宋和辽帝陵的影响较大,逐渐摒弃了周围开阔的开放式布局。这一时期的帝陵体选址和布局体现出由线转点、点线结合的特征,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封闭式陵域环境特点。明陵选址最大程度按照“寻龙、查砂、点穴、观水、立向”之原则卜选,不论陵群,还是单个帝陵要求更严。清东西陵选址承袭明制,在“地理五诀”的基础上更为细致,对陵址环境要进行“望气”、“验土”。这一时期风水理论与陵址选择的关系最为紧密,影响最大,表现出帝陵选址思想的系统化、制度化和细致化,体现出一种理想主义封闭式的环境追求观。帝陵选址对于风水理论依赖以及变化的阶段性,深层次的折射出帝王们对于完美主义陵墓环境的追求心里,而陵墓本身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表现出陵址选择中追求一种极度完美主义理想环境选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