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型近红外二区(NIR Ⅱ,1000-1700 nm)荧光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像信噪比和更深的穿透深度。尽管目前NIR Ⅱ荧光探针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和传感等领域,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1000-1300 nm范围内生物组织自体荧光的存在降低了成像对比度。而且,荧光强度依赖于浓度、激发功率、组织穿透深度以及组织类型等外界条件,影响了生物传感的准确性。针对自体荧光干扰和生物传感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近红外二区(NIR Ⅱ,1000-1700 nm)荧光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像信噪比和更深的穿透深度。尽管目前NIR Ⅱ荧光探针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和传感等领域,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1000-1300 nm范围内生物组织自体荧光的存在降低了成像对比度。而且,荧光强度依赖于浓度、激发功率、组织穿透深度以及组织类型等外界条件,影响了生物传感的准确性。针对自体荧光干扰和生物传感不准确的问题,本文从荧光寿命角度出发解决以上问题。得益于稀土离子具有可调谐发射波长和荧光寿命长的特点,本文以Nd3+离子敏化的NIR Ⅱ纳米晶为研究对象,从优化纳米晶发光性能的角度出发,分别构筑了核/壳结构、核/壳/壳结构和核/多层壳结构纳米晶,通过改变其中掺杂离子浓度和能量传递距离实现了荧光寿命的调节,并对其在自体荧光消除、准确生物传感和多通道编码等方面的应用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概述如下:采用Nd3+-Yb3+核/壳纳米晶实现时域无背景和多通道活体成像。探究了NaYF4:Yb3+,Nd3+@CaF2核/壳结构纳米晶中Yb3+和Nd3+掺杂离子浓度对能量传递效率和荧光寿命的影响,最终确定该体系中Yb3+和Nd3+的最佳掺杂浓度分别为10%和30%,实现了最优近红外1000 nm发射。同时改变Nd3+离子掺杂浓度时,调控了Yb3+→Nd3+能量反传递过程,以及改变Yb3+离子浓度调控能量在晶格之间的迁移过程,最终实现了Yb3+离子1000 nm荧光寿命在0.1 ms到1.4 ms范围内可调节。将PAA修饰后荧光寿命长达833μs的纳米晶应用于生物体内成像,利用其与自体荧光寿命的长短差异,在时间门成像中设置1μs延迟时间能够屏蔽小鼠皮毛和眼睛中黑色素所产生的自体荧光,实现了无自体荧光干扰的小鼠体内成像和脑成像。同时,将不同荧光寿命的纳米晶用于精确追踪尾静脉注射和灌胃两种不同摄入方式的纳米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路径,实现了多通道荧光寿命成像。Nd3+-Yb3+核/壳/壳纳米晶1000 nm荧光寿命用于体内温度传感。探究NaYF4@NaYF4:Yb3+,Nd3+@CaF2核/壳/壳纳米晶中Yb3+和Nd3+掺杂离子浓度对1000 nm荧光寿命温度灵敏度的影响,揭示了受温度影响的Yb3+→Nd3+能量反传递过程和Yb3+→Yb3+离子之间的能量迁移过程是影响荧光寿命温度灵敏度的关键因素,其中该种纳米晶的最大相对温度灵敏度为1.4%℃-1。该种荧光寿命探针具有良好的光照稳定性、热循环稳定性、pH稳定性以及浓度稳定性。在不同深度的模拟组织中进行荧光寿命成像,证实了荧光寿命独立于组织穿透深度。最终,在酵母菌感染的老鼠发炎模型中皮下注射NaYF4@NaYF4:20%Yb3+,60%Nd3+@CaF2纳米晶,实现了老鼠体内区域温度的准确检测。基于Nd3+-Yb3+-Er3+核/多层壳纳米晶1532 nm荧光寿命实现模拟组织中荧光寿命编码。通过改变NaYF4:Yb3+/Er3+@NaYbF4@NaYF4@NaYF4:Nd3+核/多层壳结构纳米晶中惰性间隔层NaYF4的厚度,调节了Nd3+与Yb3+离子之间能量的传递距离,实现了Er3+离子1532 nm荧光寿命的调节,结合改变Er3+离子掺杂浓度为40%和2%,最终实现了Er3+离子1532 nm处荧光寿命在3 ms到9 ms的调节。将惰性间隔层NaYF4引入NaYbF4和NaYF4:Yb3+层之间,改变该层的厚度调节能量在Yb3+与Yb3+离子之间的迁移距离,也实现了Er3+离子荧光寿命的调节,证实了该种方法的通用性。最后,结合NIR Ⅱb区发射光具有高分辨率和穿透深度较深等优势,实现了不同1532 nm荧光寿命的纳米晶在模拟生物组织内部的寿命编码。
其他文献
高频地波雷达(High Frequency Surface Wave Radar,HFSWR)利用垂直极化的电磁波(3-30 MHz)绕海面传播衰减小的特点,可实现对海面的全天时、全天候、大范围和超视距的连续监测,雷达系统成本低、易维护,是实现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的重要手段。相较于岸基HFSWR,船载HFSWR机动灵活、生存能力强,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对海洋监测的范围,是今后的部署趋势,其在军用领域的海上
飞机机电系统是飞机核心系统之一,其安全运行是保障飞机正常飞行和乘员安全的必要条件。飞机机电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是组成飞机机电系统的机电部件(以下简称“飞机机电系统部件”)处于健康状态。但是飞机机电系统部件具有结构复杂、使用频繁、运行工况时变等特点,当其健康状态退化到一定程度,将导致飞机出现更严重的损伤,轻则造成飞机运维成本增加,重则引发飞机安全事故。健康状态在线估计是评估飞机机电系统部件的健康状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日益增长,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需要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支撑和自主运行”转变,并网逆变器的高可控性和灵活性为实现该转变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引发了复杂的同步失稳事故,危及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锁相环(Phase Locked Loop,PLL)和虚拟同步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同步控制下并网逆变器面临的静态失稳和小信号同步失稳问题
随着大型航天器在空间探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型轻量化结构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薄膜结构质量轻、展收比大,具有在未来航天器上应用的巨大潜力,主要包括天线、太阳帆、太阳电池阵、遮光罩和光学成像镜等应用领域。作为一种预应力结构,薄膜在刚度和稳定性方面相比传统结构具有不同力学特性,在空间应用中会产生更为复杂的技术问题,只有继续完善薄膜理论才能从根本上打破技术层面的制约。薄膜在空间中的应用依赖于展开
针对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电动汽车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研究者们已在技术可行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梯次利用技术仍然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制约其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是,退役电池测试时间冗长,单一的健康状态评价依据使得退役电池再成组后的性能一致性差,难以释放电池最大放电能力,这极大的增加
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密度高、易集成、软开关和效率高等优点,是小型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之一。但是,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存在轻载调压能力差和高频寄生谐振的缺点,导致调压时开关频率范围宽、开关损耗大、电感利用率低、关断过电压和电磁噪声大等问题。为此,本文对谐振开关电容变换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首先,论文针对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轻载调压能力差和高
随着微纳工艺和芯片集成等技术的发展,无人机等低空慢速小尺寸(“低慢小”)目标呈现爆发式增长,多种层面的黑飞和恶意监控等乱飞行为给低空探测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而传统探测方式往往差强人意,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技术弥补低空防御的漏洞。激光雷达以波束窄、方向性强、小型化和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受到业界关注,它将是弥补传统雷达在低空领域漏洞的主要技术方案,也是近年来应用发展较为迅速的诸多技术路线之一。本论文围绕“低
锰氧化物因其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储量丰度高和环境友好等特征,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广受关注,但较低的能量密度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根据公式E=0.5CV2可知,能量密度的提升可以从提升比电容值和拓宽工作电压区间两个方面入手。尽管纳米化以及碳材料复合可以改善锰氧化物电极的比电容值,但团聚现象导致实际有效的比表面积较小,实际容量与理论比电容值相差甚远。而且,传统碳材料复合界面连接模式仅靠范德华力或静电吸附,界面
在微机电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其供能部件能量密度低、质量大和续航时间短等短板问题越发突出,限制了电子设备和机械产品的微型化与便携化。而基于碳氢燃料燃烧的微型热光电系统具备能量密度大、体积小、质量轻和供能时间长且稳定等显著优势,是一种应用前景较好的微型动力系统。微型热光电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元件将微型燃烧器的高温壁面辐射能量转换成电能,但目前微型热光电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偏低。为了提高微型热光电系统的
为了满足电子设备和飞行器对轻质吸波材料的强烈需求,本文以多孔碳材料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各种吸波机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在微观(纳米)、介观(微米)和宏观(毫米)尺度的范围内设计及优化,以获得具有轻质和宽频吸波特性的碳材料。研究表明,在微观尺度上偶极子和电导对吸波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以往的研究缺乏对微观模型建立以及关键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的关注。因此,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构建氮掺杂碳模型,研究偶极子、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