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时间观念”作为核心论题,以文化人类学作为基本视角,再借助现象学的思路,探讨中国时间观念的缘起,以及如何在《周易》经、传中留存,并最终发展出中国特有的时间哲学。 时间是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东西方哲学的分野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于时间的不同理解。中国哲学所蕴藏的智慧,是时间的智慧,《周易》古经的结构便是此时间哲学最重要的载体,《易传》则是对时间哲学的高度总结。 之所以选择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即认为人首先是作为人类学的经验性对象,无论哲学以何种深刻的理论化形式呈现,溯其源头,哲学中的基本观念是在原始的生存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便为理解时间观念的缘起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在劳动、宗教、战争三种最基本的原始生存实践中,人类对时间有了最源初的领会,这种领会并非将时间进行概念化的抽象,而是在生存境域中直观而具体地理解时间。中国哲学对于时间的源始领会没有走向抽象的概念化,是因为《周易》古经的结构高度模拟了世界结构的运行,使得通过它能够保持源始、动态的时间领会。 《易传》便是通过《周易》古经的结构,才得以在源始的时间领会的基础上发展出深刻的时间哲学。“时中”是《周易》时间哲学的至高境界,是中国哲学中最高观念“道”的时间化表达,“时中”即“道”,即是在具体的生存境域中始终保持适宜的分寸,这种不离具体境域的哲学运思,无法通过概念化的思维得到真正的理解。 现象学作为西方哲学概念化传统的歧出,以“朝向事实本身”的姿态重返具体的生存境域之中,为诠释中国哲学提供了更为贴合的现代哲学语境,本文最后试图在此语境中探索理解《周易》时间哲学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