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视域下《周易》时间哲学的现象学阐释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o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时间观念”作为核心论题,以文化人类学作为基本视角,再借助现象学的思路,探讨中国时间观念的缘起,以及如何在《周易》经、传中留存,并最终发展出中国特有的时间哲学。  时间是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东西方哲学的分野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于时间的不同理解。中国哲学所蕴藏的智慧,是时间的智慧,《周易》古经的结构便是此时间哲学最重要的载体,《易传》则是对时间哲学的高度总结。  之所以选择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即认为人首先是作为人类学的经验性对象,无论哲学以何种深刻的理论化形式呈现,溯其源头,哲学中的基本观念是在原始的生存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便为理解时间观念的缘起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在劳动、宗教、战争三种最基本的原始生存实践中,人类对时间有了最源初的领会,这种领会并非将时间进行概念化的抽象,而是在生存境域中直观而具体地理解时间。中国哲学对于时间的源始领会没有走向抽象的概念化,是因为《周易》古经的结构高度模拟了世界结构的运行,使得通过它能够保持源始、动态的时间领会。  《易传》便是通过《周易》古经的结构,才得以在源始的时间领会的基础上发展出深刻的时间哲学。“时中”是《周易》时间哲学的至高境界,是中国哲学中最高观念“道”的时间化表达,“时中”即“道”,即是在具体的生存境域中始终保持适宜的分寸,这种不离具体境域的哲学运思,无法通过概念化的思维得到真正的理解。  现象学作为西方哲学概念化传统的歧出,以“朝向事实本身”的姿态重返具体的生存境域之中,为诠释中国哲学提供了更为贴合的现代哲学语境,本文最后试图在此语境中探索理解《周易》时间哲学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墨经”一词,首见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谓墨家之徒“俱诵《墨经》”。《墨经》产生的年代,一说公元前五世纪(见詹剑峰《墨家的形式逻辑》),一说公元前四世纪或三世纪
胡宏是两宋之交著名理学家,其思想渊源家学,上承“北宋五子”,下启“东南三贤”而远及明清。胡宏治学不只流于总括概述先圣先贤之哲思,而是基于两宋整体的理学语境,独辟性学
恩格斯的平等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唯物史观为研究方法,在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现实的基础上,剖析与批判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尤其是对各种小资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