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取效——试论《墨经》逻辑的言语行为思想及其实践价值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uy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经”一词,首见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谓墨家之徒“俱诵《墨经》”。《墨经》产生的年代,一说公元前五世纪(见詹剑峰《墨家的形式逻辑》),一说公元前四世纪或三世纪(据孙治让《墨子闲话》序)。总之,和古代希腊最早的名实关系的讨论(从埃利亚派和赫拉克利特到亚里士多德)庶几同时。《墨经》“经、说、取”六篇而外,《墨子》中的其他著作如《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天志》、《明鬼》、《节用》、《非命》、《非儒》等,皆与《墨经》中的形名定义的内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都能够到处见到类比的逻辑形式,故《墨经》中的言语行为思想不仅体现在六篇中,还体现在《墨子》的其他著作中,诚然,以《墨经》六篇最为丰富、凝练和最为集中。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具体地说,是为了取得较好的言语交际效果,说话人尽可能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话人尽可能理解对方的意图,由此产生的。言语行为在古代已有萌芽。《墨经》是一部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百科全书式的古代典籍,具有系统的论辩学理论,通常被称为墨辩,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言语行为思想。目前,我国言语行为学研究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对墨辩言语行为思想进行初步的挖掘、整理和探讨,有利于言语行为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墨辩现代价值的再认识。   本文首先分析了《墨经》逻辑学的内容,及其成就。   其次,对《墨经》逻辑学中的言语行为思想的研究是本文的中心部分。文章依次分析了“以言表意”、“言多方”、“言则悔”、“言必信,行必果”等言语行为。得出,墨子十分重视“语效行为”。认为,对于具有“语效行为”的言论要经常讲,而对于不具有“语效行为”的语言不要讲。墨家重视“言”,但他更注重他的“言”所产生的“行”这一结果,更看重人们对于他的学说和理论的接受和实行情况。墨子的言语行为就是要“以言取效”。   然后,分析《墨经》逻辑学的言语行为思想对古代哲学的影响。墨家并不注重对推理的表现形式——语形学的研究,相反重视语言与现实(“名”与“实”、“言”与“行”)——语用学的研究,这样使得墨家没有离开“实”来研究“言”,没有脱离语义来研究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也就没有形成西方亚里士多德类型的逻辑学——语形间演绎推理系统。所以墨家的“以言取效行为”思想对形成中国古代逻辑特点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总结《墨经》逻辑学的言语行为思想在当今的实践意义。墨子的言语行为思想告诉我们,说话必须要有根据,符合“国家人民之利”;说话应“择要而从事”;说出的话应当切实可行而且“口言之,身必行之”,言行一致,这样才能“以言取效”,起到“言则悔”的作用。
其他文献
雷思齐是宋元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易学家,他流传在世的易学著作有《易图通变》和《易筮通变》。这些著作体现了雷氏对于《易》本原问题的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雷氏对宋以来的
金融业承担着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调节经济的重任,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随着金融业在各个领域的渗透,金融业对社会的影响也更为深远,人们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会接触到金融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性的问题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也备受关注。从孔子的“为仁由己”、孟子的“四端之心”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主体精神构建着属于人的独特的价值世界。谈主体
在中国的翻译届、教育界、思想界、文化界,严复作为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在社会、政治、翻译、教育等思想方面作出许多贡献,而且在科学思想方面也有其独特贡献。和众多有志之士以及爱国之士一样,在清朝末年那个激流多变的年代,严复为救国强国进行着不懈努力和探索。但又有所不同的是,严复不仅受过中国传统教育,又接受过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可以说是集中西学于一身。他以救国为己任,博古通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