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风电机组容量的不断提升,大型风机的塔筒高度和叶片长度也显著增长,而在旋转过程中风机叶片总处于较高位置,容易遭受雷击。现有的风机防雷技术措施难以对旋转风机形成有效防护,主要缘于旋转叶尖附近空间电荷的分布特性尚不明确,致使雷击接闪机制仍不清晰,针对旋转风机接闪系统的优化设计缺少理论支撑。针对上述挑战,本文综合利用实验研究与仿真建模手段,对旋转风机的邻域空间电荷分布、雷击接闪特性和接闪系统雷击风险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风电机组容量的不断提升,大型风机的塔筒高度和叶片长度也显著增长,而在旋转过程中风机叶片总处于较高位置,容易遭受雷击。现有的风机防雷技术措施难以对旋转风机形成有效防护,主要缘于旋转叶尖附近空间电荷的分布特性尚不明确,致使雷击接闪机制仍不清晰,针对旋转风机接闪系统的优化设计缺少理论支撑。针对上述挑战,本文综合利用实验研究与仿真建模手段,对旋转风机的邻域空间电荷分布、雷击接闪特性和接闪系统雷击风险评估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从防雷设计角度为风电机组的安全运行提供理论基础。为厘清叶片旋转对邻域空间电荷分布的影响机制,建立了雷云背景下大尺度旋转风机邻域的离子流旋转网格计算模型,获得了叶尖邻域空间电荷的分布特征及对空间电场的影响,并搭建缩比旋转风机开展叶尖电晕实验,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旋转叶尖邻域的空间电荷呈现“类椭圆”状分布特征,定义了电荷偏移系数来表征旋转叶尖电荷分布的偏移程度,发现随转速增加,叶尖邻域的空间电荷偏移程度增大。通过分析不同转速和空间角度下,受空间电荷分布影响的叶尖电场强度变化,获得旋转叶尖的动态起晕特性,进而发现叶尖起晕场强构成U形风险区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不同雷云场强下风电机组的安全转速范围。搭建了旋转风机电晕放电观测实验平台,获得了正、负雷电极性下旋转风机的叶尖电晕放电特性,与静止风机的电晕随机脉冲放电模式不同,发现旋转风机的叶尖电晕呈周期性间隔放电丛模式。随着转速增加,电晕放电电流和重复率呈上升趋势,这主要缘于叶尖附近迁移区的电荷减少,对电晕电离区的屏蔽作用减弱,从而增强了电晕放电。对叶尖正、负电晕的放电图谱进行分析,界定了旋转风机正、负电晕的两种放电模式,即:正电晕呈强烈的周期性间隔放电丛模式,负电晕呈间隔放电丛叠加连续的微弱放电模式。结合旋转风机在不同极性雷云下的电晕特性,提出了旋转叶尖初始流注区的电势畸变系数计算公式,进而建立基于动态电势畸变系数的旋转风机上行先导起始模型。同时,通过建立分支通道电势加权的雷电流分流模型,模拟了雷电下行先导的三维随机发展过程。再进一步融合旋转风机上行先导的起始模型和雷电下行先导发展的数值计算方法,实现了旋转风机雷击接闪的全过程动态模拟。通过对不同转角下旋转风机雷击接闪的全过程进行模拟,发现随叶片转角增大,雷击距减小。相较于负极性情况,正极性雷电先导下的叶尖负先导起始难度增大,风机雷击距较小。针对125 m旋转风机的算例表明,随看转速增大,雷电击距增大,表明旋转风机更容易引雷,与实际风电场的观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实现旋转风机雷击接闪全过程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空间电荷演化特性的旋转风机接闪系统雷击屏蔽失效率计算方法,可定量评估旋转风机叶片接闪系统的雷击屏蔽失效风险。考虑大气环境因素影响,随着空气相对密度和湿度增大,或者出现盐雾附着条件,都会增加叶片接闪系统的雷击屏蔽失效率。针对传统接闪系统易形成叶片表面带状风险区的缺陷,提出了金属网包覆式叶片接闪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定量评估了雷击屏蔽失效率,并通过长间隙放电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雷击屏蔽有效性。上述研究为提升旋转风机在雷暴天气下的安全运行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传统气体绝缘输变电装备大规模使用的SF6气体具有强温室效应,研究SF6替代气体需求迫切。环保型绝缘气体C3F7CN因其优异的性能已开始在交流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中尝试工程应用。而对于直流GIL,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的积聚会使得绝缘子沿面闪络电压显著下降,是其研发的瓶颈。环保型绝缘气体C3F7CN应用于直流GIL后,气固界面电荷特性和形成机制不明。为此,本文研究了C3F7CN气体中的绝缘子表面电
在反应堆安全分析中,需要使用系统分析程序来预测事故工况下反应堆系统的堆芯功率、燃料元件温度、冷却剂温度与压力等关键参数随时间的瞬态变化。早期的系统分析程序所使用的点堆动力学模型无法对堆芯功率(中子通量密度)的三维空间分布进行准确描述,对于大型商用堆来说,在模拟弹棒事故、组件堵流等局部扰动较大的工况时,点堆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往往会与真实情况偏差较大。因此,需要以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模型替代点堆动力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对地铁地下结构横截面简化抗震设计方法和地震反应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参照强制边界位移法加载模型,自行研制了新型岩土工程静力推覆加载装置,基于该加载装置开展了土-地下结构体系水平单向推覆试验,并给出了静力计算时土体侧边位移施加形式的建议,结合地下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对本文建议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大开车站的地震坍塌现象进行了模拟。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能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能源消费量的攀升和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另外,能源生产过程和水资源紧密相关,水资源短缺将限制能源供应,从而增加能源短缺风险。能源系统是一个涉及多要素、多过程、多环节与多用户的复杂巨系统,具有多重不确定性特征。因此,亟需开发强健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构建能源系统规划模型,解析能源、经济、环境和水资源之间的互动效应,制定科学有
功率半导体器件是各类电力电子装备的核心器件,实现了电气化系统的高效率运转。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电力电子行业对功率半导体器件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功率循环测试可以通过模拟器件实际应用的结温波动过程,通过一定程度的加速老化以提前暴露器件封装的薄弱点,被认为是考核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可靠性最重要的测试。在功率循环试验中,结温是非常重要的状态变量,结温的准确测量对于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具
转化与利用效率低,以及辐照时域波动导致的难于消纳,是太阳能规模化高效利用面临的主要挑战。搭配储热系统的聚光型太阳能电站则被认为是解决太阳能难以被电网消纳及波动性的技术路线。采用固体颗粒作为吸/储热一体介质相比于传统介质具有操作温度广泛、性质稳定且可搭配高效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从而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太阳能大规模高效化利用的潜在技术路径。粒子吸热器作为光热电站能量转换的关键部件,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ration,5G)系统的广泛普及和使用,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不断涌现的沉浸式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全景直播、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新型应用,以及与日俱增的智能设备数量和数据流量对无线通信网络的性能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预编码是无线通信的核心技术,它通过对发射信号进行预处理,达到增强接收端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
基于电网换相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HVDC)凭借技术与经济优势,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场合具有大量的工程应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牵引下,LCC-HVDC在电网建设中的参与度将进一步扩大,推动新基建发展。然而,LCC-HVDC采用晶闸管器件,其半控特性决定了换相过程依赖交流系统
随着“双碳”政策的提出,针对环境恶化、化石能源短缺等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前景的问题,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高效率利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更是被寄予厚望。同时,水资源的短缺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聚光热局域化界面蒸发海水淡化系统为研究主线,利用仿真模拟与实验研究,开展聚光器的设计及性能分析、聚光器
卤化物钙钛矿(HPs)是下一代光伏(PV)技术的潜在半导体材料,因为它们具有出色的光子吸收和电荷传输特性,通过化学修饰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调节,而且其薄膜制备方法经济实惠。由于这些特性,钙钛矿太阳电池(PSC)在功率转换效率(PCE)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仍有实现更高效率的潜力。前驱体盐的合理选择和化学添加剂的使用是制造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器件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本论文中,研究了一系列含氯离子的前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