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系统预编码与非正交多址技术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chenjian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ration,5G)系统的广泛普及和使用,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不断涌现的沉浸式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全景直播、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新型应用,以及与日俱增的智能设备数量和数据流量对无线通信网络的性能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预编码是无线通信的核心技术,它通过对发射信号进行预处理,达到增强接收端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的目的。预编码器的优化是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中绕不开的问题。非正交多址(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作为一种新型多址接入技术,为海量设备连接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是未来无线通信网络中颇具前景的技术之一。本文将以无线通信系统中预编码与NOMA技术为研究重点,探索频谱效率或能量效率更优的预编码算法及NOMA功率分配算法,并针对物联网中设备数量剧增引起的频谱资源紧张、网络设备连接容量不足、持续供能困难、信息安全性难以保障等问题,研究涉及预编码的无线通信网络资源高效配置与优化,以提高网络服务能力。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毫米波大规模天线系统低功耗预编码技术研究为降低毫米波大规模天线系统全连接混合预编码结构中大量移相器引起的高功耗,本文在模拟域引入二进制开关,提出了支持动态开关移相器的MPZF(Modified Phased-Zero Forcing)混合预编码算法,能够找到对可达和速率贡献最小的部分移相器并关闭,从而降低系统功耗。基于28 GHz青岛北站候车厅实测信道数据验证了 MPZF算法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关闭适当比例的移相器,在非视距(Non-Line-of-Sight,NLoS)和视距(Line-of-Sight,LoS)场景分别能节省约28.6%和20%的模拟域硬件功耗,同时保证系统可达和速率不降低。(2)毫米波NOMA通信系统避免错误解码的功率分配算法研究分别以最大化可达和速率以及能量效率为目标建立了两种毫米波下行NOMA通信系统功率分配问题模型,并引入串行干扰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稳定性约束条件,确保接收端成功解码。通过子问题分解将每个原始问题分解为簇内和簇间功率优化问题,并结合迭代思想提出了相应的功率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文献中的算法,所提两种算法能够达到更好的可达和速率和能量效率,并且避免了由SIC错误解码引起的性能衰减,保证系统性能的稳定性。(3)毫米波全双工SWIPT系统资源分配算法研究为缓解物联网频谱资源紧张以及设备电池寿命有限的问题,将毫米波、全双工与无线携能通信(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技术结合,并在多输入单输出(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MISO)干扰网络中引入自适应干扰解码(Adaptive Interference Decoding,AID)机制及基于开关和反相器的低功耗混合预编码结构。以最小化系统总发射功率为目标建立了资源分配模型,提出了发射功率、混合预编码、AID和功率分流比联合优化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AID机制比现有文献中将干扰视作噪声处理有明显优势,所提混合预编码设计比传统全数字预编码方案有明显优势。另外,当系统中自干扰消除超过30dB时,残余自干扰对所提算法性能的影响几乎可忽略不计。(4)下行NOMA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资源分配算法研究为提升无线网络大连接能力和信息安全性,将多载波NOMA和物理层安全技术结合,并针对下行多用户通信系统,基于非完美窃听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建立了安全和速率最大化资源分配模型。基于块坐标下降法(Block Coordinate Descent,BCD)和动态匹配理论提出了人工噪声(Artificial Noise,AN)预编码、下行数据预编码以及子载波分配联合优化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相较于其他文献中算法,能够实现更高的安全和速率。(5)全双工NOMA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资源分配算法研究为进一步提升无线网络频谱效率,将本文所提的下行NOMA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资源分配算法扩展至全双工系统中。仿真结果表明,扩展的资源分配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安全性,且全双工NOMA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比半双工NOMA以及全双工正交多址(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OMA)物理层安全系统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
其他文献
中国风电已经进入平价上网、竞价上网新阶段,延长风电机组服役寿命是降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的重要方法。疲劳损伤评估技术可以精准确定风电机组重要部件的剩余服役时间,为风电场延寿决策及技改升级提供关键依据;状态诊断技术可以提前识别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的运行状态,能够为消除异常运行工况提供数据支撑,延长风电机组服役寿命。因此,本文围绕风电机组疲劳损伤评估及叶片结冰状态诊断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揭示了
燃煤电厂烟气中低分压CO2的高效低能耗捕集,对推动中国CCUS技术进步、如期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有机胺吸收工艺是最为成熟、最适合烟气中CO2捕集的方法之一,但已商业运行的乙醇胺(MEA)等水基吸收工艺,在国内燃煤电厂低分压CO2捕集示范运行的效果并未令人满意,溶剂水在富液再生和贫液冷却过程损耗的大量无用功,导致总体能耗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与水基吸收工艺相比
能源电力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能源绿色转型,需推动清洁能源发电。风力发电因其可再生、清洁、成本低和环境效益好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发电系统中重要的发电形式,其控制系统设计在风电场经济安全有效运行中具有关键作用。风力发电系统是复杂的多变量、多约束、多目标非线性系统,因为风场风速的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易造成设备的疲劳负荷加大,继而对风电机组的经济安全控制提出了巨大
铁硅基软磁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低的高频磁损耗和良好的直流偏置能力等优势,用其制作的功率电感磁芯,可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储能电站、光伏逆变器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为满足电力电子装备的高频化、高效化和节能化,针对无机绝缘包覆铁硅基软磁复合材料的磁性能和高频磁损耗难以兼顾的难题,本论文通过逐步兼容调控铁硅基软磁复合材料中包覆层的均匀性、本征绝缘性和磁稀释性,利用高温原位反应实现多种低电阻金属氧
传统气体绝缘输变电装备大规模使用的SF6气体具有强温室效应,研究SF6替代气体需求迫切。环保型绝缘气体C3F7CN因其优异的性能已开始在交流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中尝试工程应用。而对于直流GIL,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的积聚会使得绝缘子沿面闪络电压显著下降,是其研发的瓶颈。环保型绝缘气体C3F7CN应用于直流GIL后,气固界面电荷特性和形成机制不明。为此,本文研究了C3F7CN气体中的绝缘子表面电
在反应堆安全分析中,需要使用系统分析程序来预测事故工况下反应堆系统的堆芯功率、燃料元件温度、冷却剂温度与压力等关键参数随时间的瞬态变化。早期的系统分析程序所使用的点堆动力学模型无法对堆芯功率(中子通量密度)的三维空间分布进行准确描述,对于大型商用堆来说,在模拟弹棒事故、组件堵流等局部扰动较大的工况时,点堆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往往会与真实情况偏差较大。因此,需要以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模型替代点堆动力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对地铁地下结构横截面简化抗震设计方法和地震反应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参照强制边界位移法加载模型,自行研制了新型岩土工程静力推覆加载装置,基于该加载装置开展了土-地下结构体系水平单向推覆试验,并给出了静力计算时土体侧边位移施加形式的建议,结合地下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对本文建议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大开车站的地震坍塌现象进行了模拟。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能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能源消费量的攀升和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另外,能源生产过程和水资源紧密相关,水资源短缺将限制能源供应,从而增加能源短缺风险。能源系统是一个涉及多要素、多过程、多环节与多用户的复杂巨系统,具有多重不确定性特征。因此,亟需开发强健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构建能源系统规划模型,解析能源、经济、环境和水资源之间的互动效应,制定科学有
功率半导体器件是各类电力电子装备的核心器件,实现了电气化系统的高效率运转。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电力电子行业对功率半导体器件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功率循环测试可以通过模拟器件实际应用的结温波动过程,通过一定程度的加速老化以提前暴露器件封装的薄弱点,被认为是考核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可靠性最重要的测试。在功率循环试验中,结温是非常重要的状态变量,结温的准确测量对于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具
转化与利用效率低,以及辐照时域波动导致的难于消纳,是太阳能规模化高效利用面临的主要挑战。搭配储热系统的聚光型太阳能电站则被认为是解决太阳能难以被电网消纳及波动性的技术路线。采用固体颗粒作为吸/储热一体介质相比于传统介质具有操作温度广泛、性质稳定且可搭配高效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从而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太阳能大规模高效化利用的潜在技术路径。粒子吸热器作为光热电站能量转换的关键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