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借助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将银屑病的四诊指标搜集整理,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银屑病特征性指标群特征,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症状、体征的关系和组合规律,了解银屑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对建立和完善银屑病的辨证标准有积极的意义,从而为银屑病中医药治疗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检索及专家咨询和预调查反馈信息修正的方法,设计和归纳形成银屑病临床诊疗信息采集表,借助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179例银屑病患者进行规范的问卷调查和临床观察,最后将收集的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频率及构成比正态性检验,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证候分型及权重计算,采用聚类分析频数归一化等统计方法,分析和归纳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本调查病例来源主要是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住院和门诊病人湖北195医院皮肤科住院病人共179例,其中男性患者有130例,女性患者有49例,分性别的年龄、身高、体重的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提示:179例银屑病患者中,不同性别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分别对179例银屑病患者的学历、居住环境、病程分段、体质特征、起病缓急、过敏史、家族史、银屑病患者类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提示:本次调查中,患者居住环境干燥较多,有155例,占总人数86.6%,其余患者居住环境潮湿。病程分段上看病史从2年到未满10年及10年到未满20年的患者占多数,共有138例,占77.1%。体质特征为既往体健少病的患者最多,有153例,占85.5%。起病缓慢的患者较起病急的患者多,分别有131例和48例,各占73.2%和26.8%。寻常型银屑病有175例,占97.8%,其它3型例较少。使用银屑病临床诊疗信息采集表,对179例银屑病患者进行证候调查,通过运用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4组证候群,以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作为标准。将本次的调查的银屑病患者分为四个证型。第1类:根据四诊指标计算权重25%符合血瘀证,13%符合阳虚证,9%符合湿阻气滞证。其余证候指标分布较离散,这一类症状可辨为血瘀证兼夹阳虚证与湿阻气滞证。第2类:根据四诊指标计算权重34%符合阳虚证,19%符合湿阻气滞证。其余证候指标分布较离散,可辨为阳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第3类:根据四诊指标计算权重32%符合血虚证,16%符合阳虚证,13%符合湿阻气滞证。其余证候指标分布较离散,可辨为血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与阳虚证。第4类:根据四诊指标计算权重36%符合气阴两虚证,11%符合湿阻气滞证。其余证候指标分布较离散,可辨为阴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在这四个证型中血瘀证兼夹阳虚证与湿阻气滞证42例,阳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55例,血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71例,阴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11例。血瘀证兼夹阳虚证与湿阻气滞证、阳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血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占较大比重。提示本次调查中,主证为血瘀证、阳虚证、血虚证占多数,基本与之前的文献研究结果相符,血瘀证与血虚证是银屑病最常见的证型,而阳虚证在以往的银屑病证型研究中很少出现,考虑为银屑病久病体虚,且多数银屑病用药寒凉所致。本人认为在以后的银屑病治疗中可考虑增加补气温阳的药物,对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有一定辅助作用。在本次的调查及统计分析中,不同证型之间的例数相差较大,最多的血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占71例,最少的为阴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仅占11例,考虑与总体病例数较少有关。对四个证型的性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65,P=0.13),对四个证型间年龄进行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提示:血瘀证兼夹阳虚证与湿阻气滞证患者的年龄在四个证型中相对较大,四个证型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人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银屑病的病程多属慢性病程有关,久病多虚,病久耗伤营血,则阴血亏虚,血乃气之母,阴血不足则可导致气虚;久病多瘀,久病后气血不足、运行不畅以至经脉阻塞,气血瘀结。因此血虚证还兼夹一定程度的阳虚证。对四个证型间患病时间进行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提示:四个证型间患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结论1.本次调查分析得出银屑病的四个证型:血瘀证兼夹阳虚证与湿阻气滞证,阳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血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阴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其中血瘀证兼夹阳虚证与湿阻气滞证,阳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血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占较大比重。2.本次调查分析总结出阴虚证兼夹湿阻气滞证这个证型。且其余三个证型都多少兼夹有阳虚证的症状。本人认为在以后的银屑病治疗中可考虑增加补气温阳的药物的使用,对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有一定辅助作用。3.年龄较大的患者多数为血瘀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银屑病的病程多属慢性病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