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与围产因素相关性研究

来源 :昆明医学院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Early Onset Neonatal BacterialInfections,EONBI)与围产期感染高危因素的相关性,从而对与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高度相关的围产期易感因素进行早期监测和干预,降低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的发病率。并了解胃液涂片镜检、胃液细菌培养及传统感染检测指标的诊断价值。 方法本实验随机选择昆医附一院母婴医学中心NICU符合纳入标准的,日龄≤72h的具有围产期易感因素的高危新生儿120例。每个研究对象在出生时即行胃液涂片镜检、胃液细菌培养检查,应用抗生素前行血常规、CRP检查,若有临床表现者则根据患儿病情加做其他相关检查。按患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辅助检查分为确定感染组、临床感染组及非感染组,以统计学方法分析七项围产因素与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 结果:(1)与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显著相关的围产期高危因素依次为:①母亲妊娠期感染②不明原因宫内窘迫、窒息③不明原因早产、小于胎龄儿④羊水混浊或粪染(P<0.05),且两感染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控制混杂因素后①母亲分娩时发热(体温≥38℃)②胎膜早破≥18小时④糖尿病母亲婴儿这三项围产期高危因素未发现与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显著相关(P>0.05)。(3)胃液涂片镜检、胃液细菌培养、CRP三项指标,两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而两感染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两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其数值明显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感染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LT值在三组间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与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有显著关联的围产期易感因素是:①母亲妊娠期感染②不明原因宫内窘迫、窒息③不明原因早产、小于胎龄儿④羊水混浊或粪 染。其中与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关系最密切的围产期因素是母亲妊娠期感染,其在两感染组的OR值分别为83.333和66.666。胃液涂片镜检及胃液细菌培养检查阳性率高,在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分化抑制因子(inhibitorsofdifferentiation,Id),又称DNA结合抑制因子(inhibitorsofDNAbinding),属于螺旋-环-螺旋(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对碱性HLH(bHLH)转录因子活性起负调
背景与目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反应在其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27(In
玉米籽粒氨基酸含量间相关性和配合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籽粒赖氨酸含量与色氨酸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色氨酸、赖氨酸含量与粗蛋白质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赖氨酸与天门
目的构建慢病毒Islet-1(Insulin gene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isl-1,胰岛素基因增强子结合蛋白-1)表达载体,感染获取自小鼠胚胎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
摘要:小班化教学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改革和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突显个性化教学。文章结合学校实际现状,在目前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小班化教学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师徒制在培养学生技能优越性,催生了学生助教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实践教学难题。  关键词:师徒制;个性化教学;学生助教  产生的动因  1.创新小班化教学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多实行小班化教学或师徒制,实训条件优
本文通过对太谷显性核不育小麦的可育株、不育株及 T 型不育系小麦和农大139小麦(可育株对照)的雄蕊、雌蕊及旗叶、不同发育时期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
通过分析HIF-1α、VEGF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探讨HIF-1α对宫颈癌组织血管生成的作用。观察低氧对Hela细胞系中HIF-1α、VEGF
观察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ighthoracicepiduralanesthesia,HTEA)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存活数、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剪切
将移位思维应用于设计艺术教育,从教育学角度去探讨它在设计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规律,目的在于对设计艺术教育理论体系进行填充,加强其理论建设,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来
玉米株高、粒重和单株叶数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效应分析表明,终结性状的基因效应值为不同发育阶段性状净增量基因效应值的代数和,这使不同发育阶段净增量的正负基因效应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