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囊菌目是一类腐生兼寄生的微生物。小囊菌目建立以来,随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分类地位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者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对小囊菌目的属,种划分标准给予评价。赞同属的划分主要以子囊果、子囊孢子的形态结构、附属丝的有无和无性态特征为依据。对于种的划分,因子囊孢子的形态结构稳定,其大小、形状、萌发孔的数量及着生位置都比较恒定,应作为划分种的最重要的标准。菌落特征如颜色、分泌物随培养条件亦产生变化,因此作为种的划分标准不可靠。
蛇口壳目真菌大部分种分布于木材上引起木材蓝变。在此作者在借鉴国外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作出了评价。属的划分应以子囊果的形态结构、子囊孢子的形态结构及无性态特征为依据。另外生物学特性也是分属重要依据。还有寄主植物及昆虫传播介体是否可以用于属的划分还得进一步的研究。子囊果、子囊、子囊孢子的形态特征及附属结构和无性态特征是重要的种级分类标准。但是蛇口壳目产生无性态的种类非常多,产生的无性态在形态和结构上差异细微,很难鉴定。
在菌种分离过程中,我们用60%的乙醇将标本处理7-10min后利用燕麦片培养基分离菌种。实验表明,利用这种方法分离效果好,但蛇口壳目真菌一般不产生有性态。标本保湿可产生有性态,可用于单胞分离获得菌株和分类鉴定。
利用ITS序列进行序列比较分析表明,蛇口科目各属间ITS序列差别明显,通过序列分析很容易进行比较,但种间序列差别比较细微,单独采用ITS序列分析对某些种很难区分。
从陕西和甘肃采集标本500余份,其中植物残体标本412份,土壤,动物粪便样品103份。对标本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鉴定出7个属,15个种,其中国内新记录属2个,国内新记录种8个,国内报道种3个,国内报道属5个,未确定种4个。其中,国内新记录属为彼得壳属(Petriella)和假埃希氏菌属(Pseudallescheria),国内新纪录种为滴斑彼得堡(Petriella guttulata),污黑彼得堡(Petriella sordida),卵形假埃希氏菌 (Pseudallescheria ellipsoidea),博伊德假埃希氏菌(Pseudallescheria boydii),多毛瓶毛壳(Lophotrichus plumbescens),橡木蛇口壳(Ophiostoma querci),舟形蛇口壳 (Ophiostoma canum),绒孢长喙壳(Ceratocystis allantospora);未定确定种为黏束孢属(Graphium spp.)3个,蛇口壳属(Ophiostoma sp.)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