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培基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在推广中华民族的翻译事业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张教授投身译苑五十余载,不仅高质量翻译出了许多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还出版了专门的演绎理论著作。他的翻译作品《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直以来备受海内外英语爱好者的推崇。《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文章都是中国五四运动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散文名篇,其内容丰富,思想鲜活,现实意义深刻,很值得研究。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部分,其核心是通过对原文风格中美学价值的解读获得译文对原语风格的最佳“适应性”。虽说对风格翻译的讨论来源已久,但是仍缺乏一定的系统系。常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观印象法及描述性为导向的语言学分析法。主观印象法注重翻译实践中对风格的整体审美印象,但是仅仅依靠直觉知识解读风格,忽视引起审美效果的风格特征。描述性为导向的语言学分析法虽是利用语言学方法进行语言描述,但缺乏文学性分析,忽视审美价值。作为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本文作者认为,文体学分析模式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文体学分析集语言学和文学两学科之所长,客观地将风格视为实际运用中的语言选择,将风格的文体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主题意义和加强美学效果。将文体学应用于风格翻译,有利于译者增强文体意识,注重形式本身所蕴含的文体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美学意义。通过文体学的理论分析,笔者认为风格是可以被感知的,它是有特点的,并不是隐形的、虚无缥缈的。它的特点大部分都是可以通过语言形式来体现的。如果翻译家在汉英翻译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很好地驾驭两种语言,能够把隐藏在汉字之中的风格转化成为具象的英语表达的话,风格再现不会只是理想。正是因为张培基教授具备了这样的素质,他英译的中国现代散文被公认为是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翻译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地道的语言达到了风格的最佳对等。本文就是在文体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于他如何破解各种语言因素从而对风格进行成功传译这一方面进行了一番研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体学分析并不是散文风格翻译的万能工具,由于风格的本性及散文的特有特征,文体学分析模式也是有局限性的。文体学分析对象是语言本身,但是中国现代散文中包含很多意在言外的因素,对于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翻译是需要译者的创造力来解决。除引言外,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张教授的生平,翻译成就,散文翻译及翻译原则。第二章着重讨论文体学视角下的风格翻译,本章讨论了文体学和风格的概念,介绍了风格翻译,回答了为什么要在文体学角度下探讨风格翻译,并且对风格可译做出了讨论,最后作者简单介绍了一下风格可译中的突出理论—刘宓庆的风格标记体系。第三章主要研究散文风格翻译中的文体学分析,包括文体学分析的优势与不足。文体学的优势在于其分析的科学系统性,具体包括对语音因素,词汇因素和句法因素层层深入的分析。同时,本章指出了文体学分析在散文风格翻译中的不足,即意在言外的风格因素的丢失。在第四章中,作者选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经典译作《匆匆》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张培基、张梦井及朱纯深翻译的三个译本,通过调查分析,对张教授的散文风格翻译技巧有了更明确更客观的认识。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对全文进行了简要概括,重申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将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