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旁腺激素对大鼠脊柱融合的影响

来源 :华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3727510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脊柱融合模型,研究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对大鼠脊柱融合的影响。分析研究PTH(1-34)影响自体植骨脊柱融合的机制,为PTH(1-34)在脊柱外科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只3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编号并称重记录,随后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Sham+V组)20只,单纯脊柱融合组(PLF+V组)20只,PTH给药组(PLF+PTH组)20只。PLF+V组与PTH+PLF组40只大鼠行L4-5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脊柱融合自体髂骨植骨术并行棘突间钢丝固定术。术后一周PLF+PTH组开始皮下注射PTH(1-34)30μg/kg,每周5天,同时Sham+V与PLF+V组皮下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给药8周后麻醉动物进行X摄影并用O’Loughlin法进行评分,随后处死所有动物,动物处死后留取完整腰椎。利用双能骨密度仪测量L4-5椎体骨密度,Micro-CT检测L4-5融合节段,手法触诊检查融合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进行融合部位组织学检测并用组织学评分系统评分。结果1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Sham+V组椎体骨密度与PLF+V组无差异;PLF+PTH组椎体骨密度高于PLF+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X线评分中,PLF+V组得分为2.5±0.9,PLF+PTH组得分为3.9±0.9,由X线评分可看出PLF+PTH得分高于PLF+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手法触诊结果显示所有进行PLF手术的大鼠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均无活动,表明均已融合。4 Micro-CT扫描后分析融合区域,Sham+V组L4-5横突间隙清晰可见,未见融合骨组织。PLF+V组大鼠脊柱的L4-5横突间可见少量的融合骨组织。PLF+PTH组L4-5横突间可见较大量的融合骨组织。5 HE染色后,融合部分组织学观察,PLF+V组可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同时可见未被吸收的植骨碎片,可见少量的成骨细胞及少量的新骨形成,在融合区域存在大量的胶原纤维样组织,骨小梁排列紊乱。PLF+PTH组可见大量的成骨细胞及新形成骨,及少量的胶原纤维样组织,骨小梁排列规则。融合部分组织学评分,结果显示,PLF+V组为3.6±1.0分、PLF+PTH组为5.5±1.0分,PLF+PTH组得分高于PLF+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D大鼠腰椎后外侧融合模型中,每周5天皮下注射PTH(1-34)30μg/kg能够有效地促进融合节段骨形成促进融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与微钛板固定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门轴侧椎板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颈椎单开门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56例,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锚钉组
目的:通过体外共同培养ADSCs(Adipose stem cells,ADSCs)与Ha Ca T细胞,制造光老化模型,观察Ha Ca T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细胞培养液中抗氧化酶的活性,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S
目的:本文通过对难复性寰枢椎经前路松解复位前路内固定与经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手术方法文献的回顾性分析,对目前两种主要的手术方式经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方法与经前
用人工注射接种的方法鉴定了江苏省主要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病性,研究了稻曲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结果表明:在198个品种中,盐稻1201、南京17113等44个品种对稻曲病表现为完全
目的:目前大部分研究以TKA后关节活动功能和膝关节假体长期存活率作为判断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而尚无有关TKA对患者维持躯体平衡性能力影响的研究报道。本
北洸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其传统民居形态多样、历史悠久,是晋中民居的典型代表。现存明清时期民居院落29座,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2年,北洸村被评为首批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愈来愈快,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我国现代化企业制度发展起步较晚,导致一些企业在经营管理当中出现了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112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单纯端端缝合修补89例,腓肠肌筋膜瓣加强修补23例。结果根据AOFAS评分标准,平均分为92.2分(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对比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与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总结经皮微创内固定术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经
随着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大,既加速了能源短缺,又排放了大量CO2.CO2又成为分布最广、价格便宜和储量丰富的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