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佛母及其信仰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inxiao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提佛母(Maha Cundi Bodhisattva)也称准泥佛母、准提菩萨、七俱胝佛母等。与其相关的准提咒最先见于隋代阁那崛多译《种种杂咒经》中的七俱胝佛神咒和唐代玄奘译《咒五首》中的七俱胝佛咒。第一部具完整准提法的经典为地婆诃罗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之后唐代名僧金刚智、不空等人,宋代天息灾均译出了关于准提法的经典,内容结构、修持方法和思想上都有较大差异。其中具印度特点的准提法因为过于复杂等原因,并未在汉地有太大影响。准提信仰真正流行起来,是在辽代道(?)撰写《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之后。该书提出全新的显密双修的准提法,密教方面修善无畏的独部别行准提法,显教方面学习华严的义理,修持方法上比不空等人翻译的印度准提法简便许多,并且迎合了当时显密争辩、融合的佛教思潮,所以一经问世,就流行开来。到了元明清时期,准提信仰更是达到了与观音菩萨同等的地位,具体表现在其被吸收、融摄到汉地佛教的思想、灵验记、修持方法和忏法中。准提信仰流行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修持此法可以喝酒娶妻,且方法易行;其次是佛母作为女性神,具慈悲的形象,对信众有较大的亲和力;另外准提法的一些思想特征可以与汉地其他佛教宗派思想以及儒教很好的结合,所以在汉地有较大的适应性。关于准提信仰的著作也比较多,比较重要的经典有明代谢于教编辑《准提净业》三卷,明代尧挺撰《准提心要》一卷,清代受登集《准提三昧行法》一卷,清代弘赞集《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一卷等,本文就它们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也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准提佛母概要,考据了准提佛母几个不同名称的来源,简述准提法的特点及在佛教中的地位,描述准提佛母的艺术形象。第二部分为准提经轨的传译,依据文献中对准提咒的解释对各译经中准提咒的差别进行比较,并从经典内容、结构和思想上平行比较和分析地婆诃罗、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法贤所翻译的准提法的差别和原因。第三部分为准提法的编撰,首先论述了《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出现、地位,并详细分析了其内容和思想。然后介绍了《显密圆通》之后关于准提法的重要经典,包括《准提净业》、《准提心要》、《准提焚修悉地忏悔玄文》、《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笔者一面对其中内容进行概述分析,一面论述了汉地其他宗派,如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对准提法的吸收。第四部分为准提佛母信仰的流传,通过宗教学的方法,从关于准提法的著作的编纂、灵验故事、被佛教其他宗派吸收的情况来叙述准提信仰的流传情况,并分析其流行的原因。第五部分为准提佛母法的解析,分别列举、分析、比较了各经中的准提咒、准提印和坛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无创接生配合全程陪伴在足月初产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2019年01月于我院选取的289例足月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144)与观
随着审计委员会制度在公司治理实践中的发展,审计委员会制度作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已经成为人们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以及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
2008年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相继实施多轮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跨境资金流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文章首先回顾了量化宽松政策实施的背景及过程,并从利率、汇率、双速复苏、美
目前,建设银行正在开展网点综合化建设试点工作(即"三综合"),这是建行自股改上市后推广的网点第三次转型,是对网点功能的重新定位。只有实现"三个综合",才能把网点的功能充分
为了解决水泥土挤密桩施工过程中噪音过大的问题,提出了地基处理的静压挤密桩施工法,并结合工程实际测试了静压挤密桩在湿险性黄土地基处理中应用的效果.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
说明性安全作为一种防护措施,在标准检测中和生产企业执行标准时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文将讨论中性电极说明性安全条款在GB9706.4-2009标准中的要求。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进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式和途径趋向多元化,在取得了许多可喜
目的探讨微小RNA-206(miR-206)和连接蛋白(Cx)43在乳腺癌原发灶(PTs)及腋窝转移淋巴结(MLNs)中的表达变化关系。方法收集8例经病理学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的乳腺癌患者,取手术切除的癌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影响的逐步扩大,地球被缩小为一个地球村,促使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达到了空前盛况,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向世界传播民族文化的需要
21世纪将是信息农业的时代,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世纪又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和信息是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动力和支撑点,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不断深入,